十年前,九二一大地震,南投縣中寮鄉的爽文國小全倒,重建過後的校園雖然沒有操場,但跟附近的學校一同舉辦運動會,反而更熱鬧,而爽文國小的扯鈴隊,在地方上相當出名。
爽文國小校長陳建志表示,爽文國小雖是山區小學校,但學生運動風氣興盛,尤其是扯鈴,個個身手不凡,成為校內最熱門的運動。
爽文國小教導主任林松輝指出,學童都在山區成長,運動反應相當靈巧,學習扯鈴事半功倍,成了小朋友熱愛的運動。
為了參加南投縣民俗體育競賽,扯鈴隊練習的更加勤勞,連午休時間,小朋友也自己在操場上,練習空中接鈴、甩棍、旋風金鉤等花式動作。
林松輝說,扯鈴隊成立十多年,不少學生除了自己練,連就讀幼稚園的弟弟妹妹,也跟著練習,升上國小後,就有不錯的基礎。雖然全校學生才一○九人,但扯鈴隊員就有二十多人,是學生最喜歡的運動之一。
另外,苗栗縣造橋鄉談文國小,擁有全縣獨一無二的扯鈴館,更是羨煞他校學扯鈴的小朋友。談文國小總務主任張淑倩說,「我們推廣扯鈴運動二十四年,每名畢業的孩子都會扯鈴!」
該校「扯鈴館」設於民國八十九年,當時老師與家長認為學童在戶外練習,常常風吹日曬,所以透過民代爭取經費,興建室內「扯鈴館」;與一般體育館不同的是,「扯鈴館」採挑高設計,方便學生練習高空甩拋。
她說,談文國小的「扯鈴館」不但是全縣唯一,在全國也屬罕見,外縣市雖然也有國小推展扯鈴,但沒有「扯鈴館」,只聽過陀螺館。
張淑倩說,「扯鈴館」屬於多功能空間,平常上體育課或集會、舉辦活動也會用到,有了這個遮陽避雨的地方,學童在課餘時間,就可盡情玩扯鈴。
體委會指出,扯鈴表演有各種不同的面貌,表現的是團體的難度表演,不管是拋鈴或換鈴,都令人驚奇,俐落的身段和多變的技巧,表現出團體扯鈴的默契和美感。
而民俗體育兼具運動及民俗文化特色,特別適合在節慶裏與民同樂加強民眾認識,讓民俗體育成為普及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