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日前指示經建會,研擬百姓能看得懂、能切實反映百姓對物價波動感受的「生活物價指數」。
政府官員考慮到既有物價指數的局限與缺失,希望制定更能反映民眾對物價感受的指數,代表新執政團隊有認真思考尋找接近民意的方法,是件好事,但人民真的需要多一個物價指數嗎?
既有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被認為不能反映物價波動,問題在於只有整體平均值,忽略了收入的差異,及因收入差異對不同物價有不同的感受,如果能增加一些調查統計的分類,其實就夠用了。

舉例來說,高所得人士的吉尼係數(薪資中的食品消費比重)比低所得者低,也就是說,高所得者對食品的物價上漲感受較低,低所得者反之,簡單說,農產品上漲的幅度再大,對有錢人收入支配的影響有限,因為有錢人的大宗花費,主要在汽車房屋或奢侈品;但農產品只要些微上漲,對低收入戶就會有嚴重衝擊,因為他們所得絕大多數都用於購買農產品。
目前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通盤考慮市面上各種貨品價格漲幅,以至於金額不高的產品的漲幅,容易被金額較高的產品沖淡,例如農產品的物價在某段時間內上漲百分之五,但同一時期電子產品的物價卻下跌百分之三,由於電子產品金額比農產品高,因而農產品的漲幅就被電子產品的跌幅稀釋了,高收入者因此受惠,低收入者卻增加物價壓力,消費者物價指數當然無法真實反映所有百姓對物價波動的感受。
每個人因所得不同、支配所得的方式不同,對物價的感受大不相同,只求呈現整體平均狀況的統計數字,很難反映真實情況,如果未來的生活物價指數,不能區分收入等級,依然以全國人民的平均收入來計算,恐怕很難達到制定新指數的目標。
筆者以為,較為妥切的作法,是除了計算整體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外,還能對消費者物價指數進行細類統計,按家戶收入分級,並將消費產品分級,分別計算不同所得級距,對不同產品的消費比重,也許較能了解各類物價漲幅,對各所得級距者的真實影響。
宇君(台北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