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平潭島對多數台灣人而言,或許有些陌生,但對於專門偷渡大陸人來台打工的人蛇集團,該島可是一個豐沛的「人力庫」。
一八四○年,南京條約簽訂前,慈禧太后曾陷入究竟要割捨平潭或香港的掙扎中。最後,慈禧太后認為,「平潭島大,地位特殊」,進而割掉香港。自此,平潭和香港走向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
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全球重要的金融之都;但這一百七十年來,平潭卻依然保持漁村的面貌。窮困的平潭人,除了抓魚,只好想辦法偷渡維生。
一九九四年交了兩萬元人民幣給「蛇頭」、順利到台灣打工的平潭人紀保平告訴《文匯報》:「當時台灣的錢太好賺了!」他第一年就賺了十幾萬人民幣,成為他後來買船的「第一桶金」。
在平潭,偷渡幾乎是當地男人「轉大人」的模式,也是勇氣與賺錢的必要之道。但不是每位偷渡者都能「衣錦還鄉」,有的人還沒上岸就被抓,有的還被推下海;即便找到工作,還得要隱姓埋名,充滿辛酸血淚。
但並非每個平潭人都選擇以偷渡當「成年禮」。一九八九年,中國開放平潭漁民到台灣漁船進行短期漁工勞務,等於提供了一個合法管道,讓平潭人到台灣打拚。至今,已有六萬人次的平潭漁民,成為台灣漁工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