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九二一地震滿十年,當年一百多個孩子在地震中失去父母,如今都已順利長大,其中三十人有一本「家庭生命史」的相簿,裡頭全是地震前的家庭生活點滴。這本相簿雖然製作辛苦,卻是孩子十年來的心靈慰藉。
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在災後第二年,發想為失依的孩子製作家庭相簿。她回憶說,當年輔導過程中,許多孩子從睡夢中驚醒,好怕一覺醒來忘了父母的長相,因此兒福聯盟決定,幫孩子製作一本「重建家庭生命史」做為永遠的紀念。
尋找照片的過程,超出想像的難。馮燕說,沒有人想到要保住獨一無二的老照片,等到社工要回災區尋找時,已被清理乾淨。
當時兒盟共認養一百三十四名孤兒,「重建家庭生命史」並非所有扶養家庭都願配合,有些孩子的親戚甚至認為此舉會挑起孩子痛苦的回憶。
但馮燕認為,孤兒總有一天會知道過去發生的種種,先為他們保留記憶,這是社工能做的事。五年的蒐集,兒盟社工完成三十本「重建家庭生命史」。
兒盟家庭重建中心主任施靜芳表示,社工員為了幫孩子尋找「失落的記憶」,還在每張意義深刻的照片旁,寫下親子間的故事。孩子把「家庭生命史」當成寶貝,有人每天都要翻閱,就算破舊不堪,也是珍寶。
九二一震災十周年研討會,馮燕透過社工向一名孤兒借了一本家庭生命史,她發現經過漫長十年,相簿周圍都起了毛邊,有幾頁還泛著淚痕的印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