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免疫異常造成的慢性發炎性疾病,常會侵犯脊椎及關節,典型的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好發於二十至四十歲,男女比例約為三比一。百分之九十五的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具有HLA-B27基因(即HLA-B27陽性),如果父親或母親是僵直性脊椎炎,孩子得到僵直性脊椎炎的機率是百分之二十。
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通常一開始的症狀是下背部以及臀部的痠痛,尤其是在薦腸關節的地方(即在骨盆腔後側,是骨頭的交界面),有時疼痛的感覺可向下延伸到大腿後側,或是向上延伸到上背部,這種疼痛的感覺通常在早晨睡醒的時候最厲害。
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通常運動以後症狀可以減輕,長久的休息和不動反而會讓症狀加劇,嚴重時病人在半夜因痠痛及僵硬感而影響睡眠;有時病人會有胸椎及頸椎的疼痛與僵硬,胸骨—肋骨交接處有時亦有壓痛。
除了上述脊椎症狀外,部分病人同時會有周邊關節炎,以侵犯髖關節(大腿與骨盆交接處)最多。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僵直性脊椎炎病人髖關節會發炎甚至破壞,造成鼠蹊部的疼痛,彎曲困難或跛行。約百分之十的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尤其是十六歲以前就發病的幼年型,會有膝、踝及肩關節的發炎,其預後較差,需積極治療。
至於女性僵直性脊椎炎病人的下背痛症狀通常較輕微,薦腸關節炎亦不明顯,也較少侵犯內臟器官;不過,頸椎的侵犯造成頸部痠痛僵硬較男性多,但預後較好。
肌腱、韌帶與骨胳交接處的發炎,是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特徵,好發處為腳後跟及足底。症狀是局部的腫痛,有時會影響到走路,有時病人的手指和腳趾會莫名其妙的發炎腫脹,稱為香腸指(趾)。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如果病程嚴重、控制不良,末期因脊椎黏合形成竹竿狀者,會造成畸型、駝背,較易骨折,或因而壓迫神經,導致下肢麻木感,甚至大小便失禁。
目前在治療僵直性脊椎炎方面,係透過運動及物理治療,以及風濕免疫專科醫師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包括傳統的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如果是脊椎嚴重變形或髖關節受損時,則必須考慮手術。
(作者為新店耕莘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