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琛綜合外電報導】古印度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宗教的國度之一,被譽為「宗教博物館」,其世界文化遺產充分展現了宗教對古印度文明深遠的影響。
自西元一九七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對全世界各地的文化、文明遺產評審、認可、認證的保護機制以來,印度獲選的世界遺產之多,在亞洲居第二位,僅次於中國,在近三十處遺產中,有半數為宗教類遺產。
二十五年前,被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的愛羅拉石窟,涵蓋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的石窟寺院,見證了當時印度人寬容與慈悲的宗教精神。
愛羅拉石窟位於馬哈拉斯特拉邦高崖壁上,石窟的石材是玄武岩,共有三十四個洞窟,整座石窟綿延二公里以上,是從西元六百至一千年間,連續開鑿而成的宗教聖地,展現獨特的創造力與精湛的藝術造詣。
其中,第一至十二的佛教石窟歷史最悠久,大約在西元五至七世紀完成 ;第十三至二十九窟,屬印度教的石窟院,在西元七至九世紀建成,第十六號石窟是印度教卡拉薩神廟;耆那教的石窟則是最晚才開鑿,約在西元八至十世紀完成。同一地區包容不同的宗教建築,是愛羅拉石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特色。
另外,旅遊熱門景點菩提伽耶大菩提寺,於西元二○○二年列入聯合國文化遺址,為釋迦牟尼佛得道成佛的聖地,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首座寺廟由阿育王於西元前三世紀建造,現存寺廟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五至六世紀。
現在的大菩提寺,高約五十二公尺,狀似金字塔,四周有四個小石塔圍繞。大塔由硬質砂岩雕造,塔頂有精緻的傘狀尖項蓋。佛塔三面有六十多根高二公尺的石製圍欄柱,柱上雕有各種不同的蓮花紋和傳說中的靈獸,縱梁部分刻有佛陀一生事蹟。而一踏進佛殿,便可看到高台上的大佛呈降魔手印,鍍金佛像身上披有一件橙黃色大袍。
大菩提寺的設計極具美學工藝,為早期印度建築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