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撲克牌引進中國之前,舊時華人傳統的賭博主要分麻將、長牌、牌九、骰子、押寶等,這些賭博方式簡單易學,坊間頗為流行。
特別是押寶,無論是人寶、花寶、字寶,因簡單易學,上至八旬老翁,下至七歲孩童,只要知道方向的,都可以參加。而在所有押寶之中,獨押「詩條」這種賭博,對參與者限制比較高,幾乎是文人的專利。
所謂押詩條,其實頗像現在中學語文課中的選詞填空,如:「白日依山盡,□河入海流」。莊家將詩的關鍵字用東西遮了,在下方留下「黃、白、江、小、大」幾個答案供你選擇,參賭者若選準答案,便將錢放在上面壓住,通常是只押一寶,一賠一,一寶多押則遞減。為了免去紛爭,詩條攤旁必寫上「有書為證」,以免參賭者輸了不服。
當然,詩條攤主靠攤子賺錢謀生,不會寫太過於簡單的詩句,而多以生僻的宋詩或清詩為題,答案給得模稜兩可,引君入甕。許多自以為讀書較多的小、大文人,則常以此顯示學問。於是,押詩條之風,成為文人消閒一景,上至舉人秀才,下至種角童生,無不盡入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