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禪師到廣州法性寺參加法會,寺院為通知法會即將舉行而升幡啟告之。此時,一陣風起,幡動而發出聲響,卻聽到兩位僧侶正在爭論。
僧侶甲說:「是旗子在動。」
僧侶乙說:「是風在動。」
禪師插嘴:「是你們的心動。」
旗子和風都是外境外緣,我們的心才是主體,我們的心不夠靜,則交由感官左右,並操縱我們的心,故不由自由地被外境外緣所遷,下了錯誤的判斷。
佛教言「萬法唯心造」,一切都是吾人之心起作用,風幡之爭,只是透露極細、極微的心識反應,而更鉅更深的誤判,乃至遷動整個生命大方向的重要抉擇,我們的心未嘗不會出錯。
曉雲法師曾繪一畫──「一探靜中消息」,畫題拈出重要的一個「靜」字,卻畫了三個主題;一是靜坐的禪者,二是兀立不動的山壁,三是臨空的飛鳥,你聽,又有人爭辯了。
某甲僧說:「禪者最靜。」
某乙僧說:「山壁最靜。」
不知是誰插嘴:「鳥最靜。」
禪者端坐看似入定,然有打妄想者、有坐如枯木者,則何靜之有?而山壁兀然本靜,非修行功夫使然。鳥飛臨空,一方面要鼓翅振飛,不使無端墜下,一方面又要照顧方向,不為外境外緣所迷,靠的還是靜功夫,且鳥的靜不是一昧拒絕外緣外境,斷然與鳥的靜心一分為二,而是鳥能將靜心融入外緣外境之中,使物我一體,渾然一境,故鳥能恣意翱翔,了無罣礙,是「動中之極靜」,是真靜。
某日,薰修靜坐過後,
禪師問:「靜坐如何?」
有曰:「屁股好痛!」
有曰:「我可一坐數時辰不動。」
禪師曰:「靜坐數息,在於淨心,契悟本地風光,功在「靜坐之後」;亦即行者能否於靜坐之後,將靜坐之功夫用於日常生活中,非關靜坐時間長短;有人一坐數日乃至數十日,看似位大修行者,坐後卻罵人,不改習性,則靜坐何用?」
「靜坐之後」,真是當頭棒喝!
附圖為筆者揣摩曉雲禪師「一探靜中消息」水墨禪畫,唯精神氣韻不及一二,忝列曉雲門牆,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