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全球氣候變遷已是迫在眉睫的危機,目前各國政府除在道德層面勸說人民和企業進行減碳,也積極製定相關法規政策對排碳量做出調配,甚至是限制。
英國現有發行「碳信用卡」的想法,「由政府擬定每人排碳的配額,用信用卡的方式運作,超過『消費額度』就得另外付費。」「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見圖,本報資料照片)表示,政府亦可立法要求企業落實碳標籤、碳揭露或盤查工作,甚至可以訂定排碳總量,讓企業依自體需求來自由競標。
張楊乾認為,碳分配政策牽涉諸多利益,短時間可能無法付諸實現,但回歸人類存亡的基本面,這些看似「共產專政」的做法,還是有值得參考的價值。
影響層面最大的,仍是國際間的氣候談判:從今年七月,八大工業國組織(G8)峰會達成氣溫「凍漲」的共識,到今年十二月,各國將延續二○○
五年《京都議定書》、在丹麥哥本哈根市進行會商,都將對全球減碳的目標和時程,做出更長遠的規畫和決定。
「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在主客觀因素下,不但對國際氣候協定保持距離,連節能減碳的法條訂定也未臻完善。」張楊乾指出,台灣的減碳法規,明顯不如先進國家來得清楚、有力(見下表),因此一切還是得從個人做起,對環境保育和減碳大業才最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