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蘅綜合外電報導】日本鳥取縣大山町,二十三日舉行夏季傳統節日活動,在前往大山寺沿途,擺設約百公尺的蕎麥麵流水席,約八百人份的蕎麥麵,沿竹管清水流下;竹管兩側站滿遊客,一邊撈麵,一邊談笑,熱鬧非凡。
據說在鎌倉時代(西元一一九二至一三三四年),九州的中國商人在博多天承寺招待窮人吃蕎麥麵,這些人在隔年好運亨通。而江戶時代寬永年間(西元一六二四至一六四二年),朝鮮僧侶將麵粉加入蕎麥粉中,以增加延展性,後傳入日本奈良東大寺,成為蕎麥麵食濫觴。
蕎麥是僧侶在修行時唯一可食用的穀類,且當時大寺院皆擁有石臼、石磨等工具,對於蕎麥料理占優勢,且隨蕎麥粉保存方法的改良,及僧侶四方弘法,將蕎麥麵作法傳布出去。尾張(今名古屋)一宮的妙興報恩禪寺《沙門惠順寺方蕎麥覺書》,記錄有蕎麥麵料理方法。
蕎麥麵細長的形狀,象徵長久敦親睦鄰的善緣,因此,有招財說(金運蕎麥)、好運說(運蕎麥)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