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寫信常會在信封的落款處上寫上「某某緘」,這個習慣用法是怎麼來的呢?
據《說文解字》載:「緘,束篋也。」「篋」,是指箱子之類的東西。而《漢書》載:「解篋緘」,就是解開捆箱子的繩子。所以「緘」,原來是捆箱子的繩子。現在,形容人不發言叫「緘口」、「緘密」,都是由此而來。
緘由「捆」引申為「封」,這和古代公文書信有關。東漢以前沒有紙張,公文書信多寫在木板或竹簡上,並用繩子捆上,叫「札」,繩的打結處再加一塊泥,然後在泥上蓋印章,以防被拆,這叫「封泥」。
用繩子捆叫「緘」,用泥蓋印叫「封」,解開繩子叫「開緘」。「緘」和「封」的目的都為了保守「札」中的秘密。後來人們借用「緘」字,就是某某人封的意思。
現代科技文明發達,往來聯絡多發電子郵件,用手書寫信封投郵的機會已漸減少,尤其新新世代孩子,也許至今尚無緣見到、用到,古老的文化若因此流失,誠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