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慰失親的心 未來路不憂鬱

李祖翔/文‧攝 |2009.08.22
1824觀看次
字級




勞初秋認為,佛教的生死觀若能普及,失親兒就更能走出陰影。記者李祖翔攝



鼓勵加專業諮商 避免精神問題 宗教適時介入 重建家庭功能

莫拉克風災造成的有形財產損失固然慘重,但對孩子而言,生命財產—家人的損失更難以平復。大玩偶失親關懷協會理事長勞初秋說:「失親的類型很多,包括喪偶、離異、祖父母過世,或親人重度傷殘都算,而普遍的後遺症是學業差、情緒低落、退縮,甚至是更嚴重的精神問題,如果幼小不妥善輔導,年紀大就更難治癒了。」

父母雙亡 子女易有情緒障礙

談到失親的幼兒教育問題,根據關懷協會觀察,必須先從家長談起,勞初秋表示,父母過世對年幼子女影響甚鉅,例如母親過世或離異,父親普遍有酗酒、家暴行為,病理上則有躁鬱傾向;父親過世或離異,母親通常淪為低收入戶、勞動階級,並伴隨憂鬱症的產生;父母雙亡或親眼目睹意外發生的孩子,則易有情緒障礙與難以溝通的問題。

受喪偶、失親影響的父親常有暴力行為,受害的幼兒可能會莫名地躲在桌底不出來,或者無法控制的發脾氣,也可能沉默不語,勞初秋說:「這些孩子通常最需要的是鼓勵,其次是專業的諮商輔導。」

獨活婦女 職涯生活不能中斷

另外,進一步檢視失親兒統計,發現受內政部輔導的個案中,有七成以上是父親過世或離棄的狀態,間接引出弱勢婦女就業的困境。

「中國人的傳統是,生產後的婦女較適合在家相夫教子,所以不少女性在育兒時就選擇中斷工作。」勞初秋指出,正因為婦女停止工作,才在遭逢婚變、失親時手足無措,「女性應了解,生育後的責任更重,如孩子的教養和自己未來的生存權都需要保障,所以職涯生活不能斷,愈是身為人母愈要堅強。」而企業和政府也應多釋出工作幫助弱勢婦女。

生死教育 探索生命走出陰影

協助失親家庭就等同要幫助他們重建家庭功能,大玩偶失親關懷協會發現,對於離異的失親,應透過「預防」來減輕,例如婦女或情侶可接受婚前教育,對未來更有幫助;而因為天災、意外引起的失親,如地震、風災、水患,或是人為車禍、病故,勞初秋認為該從「宗教的生死教育」著手。

「就像歐美過去在安撫黑人情緒上,就由救國團、教會介入,至今他們擁有良好的團契,精神方面也富足;而我們可以效法,由最了解生死學、生命真相的佛教,介入學校、家庭教育,協助探索生命,走出陰影。」本身失親、也曾擔任社工員家訪的勞初秋強調,「失親家庭之所以瓦解,在於情緒管理不當,而情緒、冷戰正是無形的殺手!」

未來,大玩偶失親關懷協會能力所及,希望將觸角伸至中南部,且出版專為失親兒撰寫的刊物,勞初秋說:「西方的著名童話不都是失親兒嗎?像《賣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等。」換個角度想,台灣應該發展自己的教材,而且要藉由莫拉克的影響,開始重視失親兒的教育與家庭,不只是心靈慰藉如此簡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