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華經》第二十二品〈囑累品〉裡面,提到為要令眾生入佛之知見,讓眾生歡喜,離苦得樂,以一句話形容就是「示教利喜」。
經云:「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什麼是「示教利喜」,簡單的說就是給眾生歡喜,如經中所說「示教利喜」在現實的社會中要「給人歡喜」,「給人歡喜」就是報佛恩。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十二歲時,入寺出家,雖然過著和世俗迥然不同的生活,在佛門沉潛佛法日久,慧解與實踐相互印證,大師漸漸體悟到佛教教義中的慈悲喜捨、愛語利行,正是要眾生「皆大歡喜」,於是大師立下一生待人處事的原則是「皆大歡喜」,終身信受奉行,始終不渝。大師也為佛光山徒眾定下四項工作信條為:「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也就是要大家實踐「示教利喜」的精神。
大師曾經在《往事百語》一書中提到,人類要達到真正的和平幸福,必須要讓大家「皆大歡喜」,而要求事事「皆大歡喜」,則有賴當事者抱持「皆大歡喜」的誠意,多方溝通,費心協調,方能「皆大歡喜」。
學習《法華經》,報答佛恩德要給人歡喜,舉凡說話的態度、儀表、動作要給人歡喜,如果一句話、一個動作給人不歡喜,讓人不高興,我們就不要去做。
給人歡喜,就如同金代禪師面對弟子將心愛的蘭花打破了,金代禪師以心平氣和地對惶恐不安的弟子說:「我種蘭花,一是為了供養佛陀,二是為了美化環境,我不是為了生氣才來種蘭花的!」
好一句「種蘭花是為了歡喜,不是為了生氣。」這句話實在妙不可言,平常的生活中,如果我們做父子、做夫妻、做朋友、做師徒,乃至在世間上做人做事,都不是為了生氣,一切都是要給人歡喜,也為自己創造快樂,那就真正明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精進修行,真正報佛恩,也就是實踐「世教利喜」的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