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別讓閱聽人成次級創傷受害者

如常(彰化市/彰師大副教授) |2009.08.20
1377觀看次
字級

八八水災造成大家的傷痛,但令人擔心的是,每天觀看新聞的閱聽大眾,是否成了次級創傷的受害者?近來媒體的報導約可分成兩類,一是「可憐」,二是「可恨」,此易使人陷入無助與無望的氛圍中,對正需團結一致重建家園的大眾,無疑是無形且極大的傷害。

著名的美國精神醫療研究者 Kubler -Ross發現,人在面臨致命事件的悲傷反應有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至接受五階段。無論其理論後來如何被修改,但「憤怒」是人面對天災人禍自然的心理過程,而憤怒的深層意義是,個人在無能為力下,為了保護生命的防衛性反應,也是極大哀痛下的情緒出口。

相信許多民眾會對此次的災害憤怒,但要細看的是,自己的感受如何而來、如何在心理與生活中發酵、如何影響自己和他人?

近日許多媒體將災害做渲染性與選擇性報導,將「可憐」與「可恨」無限擴大地傳送到家庭的電視、網路與收音機中,反而民眾對災害中客觀的實際發展、救援需求、救災進度等所知有限。

渲染報導 增民眾無力與無望感

民眾期待政府有所作為,是自然的心理寄託,但電視不斷播放政府無能、官員顢頇、救災混亂、誰應下台負責等,徒增民眾的無力感與無望感,可能會使一般民眾受了媒體渲染的影響,成了次級創傷受害者。

社會心理學中有「從眾心理」現象,人們往往在生活中會服從多數者的想法與行動,尤其是壓力時刻。

九二一災民回憶地震當時,鄰居逃到樓下後都愣住了,前後左右都是路,卻不知逃向何方,災民的先生指著妻兒說「快!楞著幹嘛?快!逃到文化中心去!」結果是一群人甚至整條街的民眾都跟著逃到文化中心。

社會心理學有「破窗效應」,誰為私利先破壞了秩序,就有人會仿效,以至於成為群體互動的自然氛圍;團體動力理論中有所謂的「代罪羔羊」現象,團體遭受壓力時,會對某人形成有形無形的壓迫,以紓解團體情緒。

以目前來看,部分媒體正為災民找到無能的政府,作為替罪羔羊以發洩憤怒情緒,但一般民眾的情緒與信任,是否也跟著陪葬了呢?政府確有檢討與改進必要,但部分媒體有必要藉機激發民眾的無助、無望或仇恨情緒嗎?非常時期到底是誰在盡社會責任?

善盡責任 勿使信任系統瓦解

面對重大災害的個人或社會,易產生個人信念系統、社會信任、終極信任的崩解,當信任系統逐漸瓦解時,也是災害傷口更深、社會國家裂痕加劇時。

為了這塊土地,真要讓淳樸善良的人間情感消磨殆盡嗎?人活著,不是建立在「希望感」與「信任感」上嗎?電影「美麗人生」中父親讓兒子能保有希望感而獲救;癌症心理學研究也發現,抱持正向信念的患者比較容易度過難關。

在充滿無常的人生中,沒有人知道下一刻會失去誰或失去什麼,與其交相指責,何不以平靜而理性的智慧,學著問「如何做才能使大我的未來更好、這會不會是活著的人的社會責任?」呼籲媒體在國難時刻多盡一些社會責任,畢竟水能覆舟也能載舟。

如常(彰化市/彰師大副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