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灝綜合外電報導】目前正在申報的第七批大陸重點文物單位,南京金陵刻經處名列其中。另外,由金陵刻經處、四川德格印經院、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三地組成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申遺,已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輪評審,有望晉級世遺行列。
成立近六十年的金陵刻經處,經版樓珍藏了十二萬五千塊經版,都是絕無僅有的佛經版本,至今,大陸甚至國外各大寺院的經書,大多出自這些版本,被稱為金陵版。
金陵刻經處副主任肖永明表示,每塊木質經版,都採用安徽特產的上好木料。在刻經前,要將木料放入藥水中煮沸,煮出木料中的糖分,以防蟲蛀。目前最古老的經版,是康熙年間製作,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其餘大部分是晚清時期。
除了經版,金陵刻經處的十八塊佛像版是國寶家級文物,由楊仁山居士於清光緒年間,延請著名畫家參照《造像量度經》等有關資料繪製,並由刻工精心雕刻而成。
因年代久遠與文革的破壞,許多經版傷痕累累,文革時,金陵刻經處被紅衛兵占領,作為指揮部,這十多萬經版差點付之一炬。
從一九五○年代起,金陵刻經處隸屬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居間交涉,將經版封存在閣樓中,因此躲過一劫。文革結束後,被封存數年的經版終於重見天日。
這些經版數目龐大,一般一部經文要分為若干塊經版,少則十幾塊,多則上千塊。但在文革時,經版順序被搞亂了,所幸當時兩位精通佛學與古文的耆老,一塊塊對照記錄,花六年時間,才使十餘萬塊經版依序歸位。
肖永明表示,曾向國家申報經版保護工程,主要作法是在經版表面塗一層膜,以免蟲蛀發黴,但唯恐經版文字受損,此工程終究沒有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