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這幾天為勘災疲於奔命,卻飽受救災慢半拍、勘災不起勁、對災民講話欠溫柔、不發布緊急命令等質疑,似乎總統與政府的救災行動一無是處,但是坐在冷氣房裡的人,怎知救災任務之吃力?
一位友人曾是九二一受災戶,在大地震後兩個多月,被通知領取救助品,竟是一包水泥與一條發霉棉毯。
有鑑於此,他在八八水災次日即籌款,選定六龜育幼院為救援對象,聯絡負責人後,購買所需物資後開車運送,一路上斷橋坍方,公路不見了、山徑泥濘難行,四輪傳動也不管用。最後只好背沉重的物資,分段步行,救災之難由此可知。
美國有線電視網CNN日前請國際救難專家尼克‧麥當勞,比較莫拉克與二○○五年卡翠納颱風的救難,他認為,台灣的救災設備已較鄰國先進,但莫拉克降雨量太多,災區範圍太廣,救災任務異常吃力,台灣政府的救災行動已竭盡所能,指責救災不力,是不公平的說法。
目前在災區救援的國際紅十字會代表派克‧何福勒也持同樣看法。
有人說八八水災救援行動遠不如九二一大地震快速,筆者於地震第二天隨志工隊深入東勢,災區集中於台中、南投,雖橋斷路坍但無泥淖,車輛可開入災區,但當時屍袋、冰塊等物卻未運到,有許多受難者遺體放置篷帳下。
這較之大水災後路斷或積水極深、滿是落石泥濘難行,加以天候不佳,直升機起降困難,救援行動實不能類比。
我認為,無論政府、國軍及部會,都已竭盡心力,雖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但大家要向前看,往後的重建更為艱辛,人民必須當支持的後盾,就別再責難政府了。
張瑜(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