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揚明、羅智華專題報導】莫拉克造成重大災害,許多人認為是氣象預報出了問題,馬英九總統也直指氣象局預報失準,讓受災嚴重的中南部地區未能提高警覺。中央氣象局長辛在勤日前澄清表示,若將颱風災害歸咎於預報不準,氣象局無法負擔這個責任,氣象局已邀集氣象學者、專家檢討雨量預測改進方案。
「定量降水預報是全球氣象科技的瓶頸,仍有很大改善空間。」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主任林沛練指出,預測降雨「在那裡」和「降多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層次,「雨會下多久才是關鍵」。
他認為,此次颱風預報雖無人為疏失,但由於全球氣候變遷導致劇烈天氣比率增加,氣象局仍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能力,累積經驗,才能持續掌握天氣狀況,提供最準確、即時的預報資訊。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能暉說,此次氣象分析,氣象局對莫拉克颱風動態的「定性」預測並沒有太大問題,但由於莫拉克結構特殊以及西南氣流影響與以往不同,若將責任全歸咎於氣象局,是「無法承受的重」。
林沛練說,颱風接近台灣後,會靠雷達網監測颱風結構,但山區受地形限制會出現死角,無法觀測該處對流雲系發展情形,目前水利署已研擬與氣象局合作,在容易發生豪大雨的山區死角設置降雨雷達網,對山區雨量監控會有助益。
林沛練認為,莫拉克雨量破紀錄的原因有二,首先是颱風滯留時間超乎預料,延長降雨時間;其次則是不斷引進海南島地區熱帶性低壓的水氣,在還沒登陸前,颱風西南端雨帶就開始影響中南部山區。
林沛練認為,此次氣象局在颱風路徑預報部分其實並未失準,與美國、日本預測幾乎沒有差異,但莫拉克颱風結構不對稱,主要雲雨帶都集中在西南側,且沒有明顯颱風眼,一般風雨最強的眼牆也不明顯,登陸時北部地區雲系對流並不旺盛,也沒因為中央山脈破壞颱風結構,導致南部地區降下驚人雨量,堪稱怪颱。
目前台大與氣象局合作執行「追風計畫」,在颱風來襲前空投觀測器,探測颱風結構以預測路徑,但林沛練說,因預算有限,每次出動就要花費三、四百萬元,為求效率,只能針對可能侵襲台灣的颱風進行。
林能暉語重心長地說,小時候一聽到颱風要來,家家戶戶都會提高警覺,備水備糧,但隨著社會進步,民眾反而輕忽防災準備。他強調,身處台灣,無論颱風大小,政府與民眾的防災準備與配套措施都不能少,才是基本防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