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燮綜合報導】中國大陸重慶市文化局與大足縣政府合辦,十八至二十二日在重慶召開「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學考察六十周年紀念會」,有美、英、德、日、南韓、港、台等十三個國家、地區代表一百多人與會,主要回顧與展望大足石刻與唐宋石窟、密教與大足石刻、中國晚期石窟的互動與交流等,並發表六十篇學術研究報告。
六十年前(一九四五年),時任中國學典館館長楊家駱率考察團到地處西南偏僻之地的大足,首次對大足石刻進行全面系統化、科學化的學術考察,大足石刻由此為世人所知曉而享譽國際。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所有石刻造像的總稱,共計五萬餘尊造像、十萬餘字的銘文遍及全縣二十四個街鎮。石刻始建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至兩宋達到鼎盛,延續至明清,代表西元九世紀末至十三世紀中葉的中國石窟藝術極致,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構成中國石窟藝術史。
被譽為「東方明珠」、「國之瑰寶」的大足石刻,一九九九年通過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其石窟藝術,融合釋、道、儒三教,使佛教文化更生活化。大足石刻的形成,代表佛教文化完成中國化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