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市長馬英九昨天上午表示,搶救學生的國語文能力要「從根做起」,語文學習除了「學而時習之」之外,沒有第二條路走,如果授課時間不增加,根本是空談。
他指示教育局研究,英語或母語各酌減一小時,再想辦法挪出彈性課程時間,將國小的國文課上課時間增至八小時。
馬英九指示教育局研究將英語和鄉土語言(母語)授課時數各減一小時。馬英九認為,小學生的英語教學只要讓學生對英語不感陌生、發音正確;鄉土語言則讓學生熟悉常用問候語,就已足夠,挪出的時間用來教國文,他強調,如果下一代的國文能力低落,台灣要做全球華語文中心,「門都沒有」。
馬英九說,從他在四十年前念小學時就有人喊學生國語文能力低落,只是近年低落情況更嚴重,問題的關鍵在授課時數不夠。馬英九舉他最近讀的一本法文書說,法國語文專家說,學語文一次一定要兩小時,學語文要靠記憶和練習,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這是常識,但是現在所訂的政策都「不符常識」。
除了增加小學國文課上課時數,馬英九也要求規畫青少年文學創作獎,他舉社會局辦過外勞詩文獎,首獎是由一名在台工作三年的印尼籍護士奪得,馬英九說,這位印尼護士跟她的先生都是以華文詩寫信,她的語文能力恐怕本國勞工都不敵。
針對教育局研究調查指出,媒體語文運用影響學生的國語文程度,馬英九指示各校辦理「媒體觀察」(Media Watch)教學活動以為因應,他說他親耳聽過電子媒體記者報導說,「在這場颱風造成的水災中,所有財產都『付之一炬』」,像這類誤用成語的媒體用語,就可以當作學生「抓錯」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