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引發爭議,遠景基金會研究發現,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塑化、機械、紡織等產業將受惠於經貿自由化,卻不利電子業,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將增加一點八三個百分點,是發放消費券的三倍。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成立於民國八十六年,是研究兩岸關係與國際情勢的智庫,日前委託中經院評估兩岸ECFA對台灣衝擊,出版「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一書,公布由學術單位依經濟模型所推估結果。
書中指出,兩岸經貿正常化與自由化後,對台灣實質GDP、進出口量、貿易餘額、貿易條件及社會福利都有正面效益。
對台灣產業影響方面,有利塑化、機械、紡織、石油、煤製品及鋼鐵業,主因是這些產業是台灣有出口競爭力產業,且主要出口集中在中國,而中國目前對這些產業課徵的稅比台灣高。
簽署ECFA對台灣會造成負面衝擊的產業,包括電機及電子產品、木材、蔬菜水果及其他運輸工具。中經院說明,雖然這是台灣具有出口競爭力的產業,但由於兩岸在這項產業的關稅極低,中國比台灣更低,再加上未來中國對塑化、機械等進口需求提高,也可能對電機及電子產品的生產造成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