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教育部斥資大力推動「台灣有品運動」,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的一員,很高興看到最高教育行政單位願意以具體行動投入全民心靈建設。
學校應該是最單純的環境,但最近幾年來,人與人之間過度的防衛、相互懷疑與不信任,媒體報導幾乎無商不奸、無官不貪,嚴重摧毀台灣美好的傳統價值。受到社會偏差的影響,連老師也大嘆夫子難為,學生難教。
我特別喜歡教育部推出的「有品人物」,推薦有品味、有品質、且有品德的人作為人生導師,不但涵括品德、環保、藝術、閱讀、運動各面向,推薦人物也包括宗教、創作、體育、演藝各領域,更重要的是酖酖他們都是台灣的人物,熟悉、親切、且就在你我身邊。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楷模學習,具有引領風騷、創造流行的效果。
記得我服務的明德國小曾經邀請《不只是天才》一書的作者徐安盧到校與小朋友見面,分享他的學習成長、也分享他如何為弱勢服務。演講過後,不少小朋友內心受到啟發與鼓舞,願意向這位徐哥哥看齊;台北市教育局吳清山局長發行「品德報」已屆一年,特別囑咐要多報導「人的故事」,其目的都在藉由人物的具體作為喚起一份盪氣迴腸的感動。我們的社會,很久以來缺乏的,不正是一份「感動」嗎?期待教育部或民間團體能挖掘更多的「有品人物」,並且設法讓這些「有品人物」在社會發揮影響力,蔚為風潮,讓「有品」有機會成為當代的「顯學」。
此外,我也對「有品運動」中「品味」感到興趣,這種生活美學的概念在傳統年代幾乎難以躍出,這也許是經濟發展到一個地步後,溫飽之餘開始講究「活得更美」、「活得更精緻」。不過,「品味」絕非指全身名牌、出入時尚,品味代表一種美感,表現在談吐舉止、行為習慣:到音樂廳、歌劇院欣賞藝術是一種品味;三五好友騎著腳踏車在鄉間小路馳騁是一種品味;工作累了,抬頭欣賞窗外的落日之美也是一種品味。台北市教育局和文化局聯合推動「育藝深遠」,讓國小學童都能到音樂廳欣賞音樂演奏,著眼點也在此。但因品味牽涉美感教育,形式上的活動易做,精神上的美感難學,這一塊,坦白說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值得我們好好努力。
我敢說,當一群教育工作者不是討論怎樣辦活動、報成果,而是討論如何提升孩子的美感教育時,那畫面,還真有品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