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GNP)落後南韓,但經建會強調,目前國際間比較國民所得及生活水準,已經剔除物價與匯率等因素,而是依照「購買力平價」(PPP)來計算,而台灣在「購買力平價」指數上表現的比南韓好。
經濟學家常以在大部分國家可以買到的麥當勞大麥克漢堡,來說明購買力平價指數(PPP),例如,在美國以一美元購得麥當勞大麥克漢堡,到了台灣要新台幣七十五元,在日本則要一百八十日圓。如以美國為基準,台灣的PPP指數是七十五,日本則是一百八十。因此,「購買力平價」指數就是指在美國以一美元購得的商品,在其他國家用當地貨幣購買同一產品所需的金額。「購買力平價」能夠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
台灣近年來在許多經濟指標上與亞洲國家中比較,均呈現競衰退的現象,與南韓及大陸比較,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南韓的每人平均GNP一度下降至七千四百多美元,不過八、九年的光景,南韓去年的每人GNP已經倍數成長,甚至超越台灣。大陸外匯存底也一舉衝到八千五百三十七億美元,擠下日本,坐上世界第一,世界經濟論壇(WEF)預測,中國將在二○二○年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一葉知秋,台、韓間經貿版圖的改變以及大陸快速崛起都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台灣若不勵精圖治,終有一天,在競爭力上可能淪為亞洲四小龍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