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近年來不斷發生「擄人勒索」的事件,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名詞不斷在媒體報導中被提及,究竟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一九七三年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發生了三名女性和一名男性人質被銀行搶匪挾持長達六天。這段期間被害者和加害者開始交談並認識彼此,雙方產生心理認知上雙向連結。
在事件結束之後,這些被害者去探視加害者,其中有二名被害者甚至在訊問時幫加害者辯護,一名被害者還在加害者出獄後嫁給他。因此,這些受害者的心理現象就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簡單的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就是被害的弱勢者,在長期受到侵害他們的強勢者支配之下,最後終於放棄了反抗,轉而認同強勢者以期獲得安全感的一種心理轉變。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一個人對生存的認知,也是受虐者對生存的掙扎,並非荒謬和異常的表徵。他們是為保住生命而戰,這種症候群代表著受俘者藉由討好綁匪,以確保自己的一種策略。當「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機會逃離卻不離開,甚至抗拒,社會常理會誤解其為共犯,或者誤認為「離開控制者就沒事了!」事實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存在著複雜的心理因素。
台灣社會犯罪案例激增,家庭施暴案例也不斷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否也跟著遽增,這些現象,值得社會的關切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