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罹患小兒痲痺的李永謨在樹皮藝術界摸索了十一年,從零點五公分的小螞蟻,到栩栩如生的花朵,他都能運用靈活的技巧來創作,且開班授徒,又經常應邀各地分享創作的喜悅。
李永謨從小對工藝有濃厚興趣,二十歲開始苦學珊瑚雕刻,無奈遇上產業沒落,空有一身好本領的他只好從頭來過,但因行動不便而處處碰壁,因緣際會下他在夜市看到草編成的小藝品,為了溫飽投入這行。
熱愛大自然的李永謨發現,草編藝品保存不易,且創作的空間有限,於是研究開發新的素材。經過近兩年的獨自摸索,終於發現,用樹皮當材料,不但可以保存更久,產品也更為細膩,進而提升傳統藝品的境界,成為融合巧思與智慧的擺飾品。
李永謨表示,他在樹皮藝術圈摸索了十一年,在台灣是首創,如今他的徒弟從事樹皮藝術創作者也不過十來人,不論初學或進階學生,每階段至少十堂課。
李永謨指出,適合從事樹皮藝術的材料來自樺樹、青桐樹、木槿、雀榕、構樹、檜木等,木材廠不要的樹皮就成了他的藝術原料,有時原住民朋友也會協助提供材料創作,其中樺樹可用來製作僅零點五公分大的螞蟻,強韌的構樹除了做為工藝品材料外,還是紙鈔纖維的好來源。
李永謨目前除了家教外,也經常應邀前往學校、社區、農場等地分享樹皮創作的快樂,樸實的生活為他帶來更多創意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