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語言教學的實施,似乎帶動了母語學習的風潮,然而母語教學似乎也可能由保護語言的推手成為殺手。
客家人口佔台灣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十,相較於閩南語班因其人口的優勢,使得多數學校開課以閩南語為主,而原語班因為取得母語認證有升學加分優待,開課情形則有大幅成長的現象。學校不願意開設客語班除了上述原因外,師資、課程、學生及家長的態度也是重要的因素。
母語教學師資多半是由導師兼任,許多客藉老師卻由於教學管理上的便利,寧願選擇教授閩南語,且僅有少部分學校聘用通過考試的支援教師,而支援教師的待遇則不佳。課程設計缺乏生活化則使學生學習成效不彰,就失去了學語言的原意。另外,由於許多學生及家長認為學習外語比母語重要,就母語學習而言,閩南語較有用武之地,使得即使身為客家人的學生及家長,也捨客逐閩,使得客語教學更形困難。
為了鼓勵學校開設客語班及吸引學子學習客語,建議高中升學考試,可比照原住民取得族語加分模式,或鼓勵學生參與客語相關學術競賽,作為升學甄試加分項目。至於師資培育方面,現行客家語言能力認證之初級檢定雖然有不少人報考,然而以目前客語班減少開班的情形觀之,以客語教學作為報考誘因,將大打折扣且無法長久,建議將教師參加客語研習營納入考績評核,鼓勵在職教師投入客語教學;提生支援教師的待遇,甚至將之納入正式教師行列,也是廣納教學人才之道。
另外,政府應該恢復客語教師認證考試,對於支援教師的教學品質也應進行評鑑,以作為提生客語教師考試品質參據。課程教材內容則應該力求生活化、淺顯易懂,讓家長也能依照教材指導孩子學習。另外,家庭為最重要的母語推動角色,家長應該要求學校開設客語班,鼓勵孩子學習母語,在家盡量以母語交談,生活中使用母語,才能使學以致用,使母語自然而然成為常用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