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設立之初,辦理學術研究與生態解說,為墾丁注入了生態活水與教育素養,但「春天的吶喊」一年比一年盛大,雖讓墾丁聲名遠播,卻少了寧靜,也因為舉辦大型活動,帶來保育失衡的弊病。筆者想說的是,在國家公園中看到的卻是夜市級的招攬方式,在海洋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看到的卻是伯勞、斑鳩吊在攤販前。
外國每座國家公園都是幽靜、清爽的,不容許盜獵和從事與保育不相關的商業行為,甚至連要進國家公園,都必須辦理手續;也就是說,台灣的國家公園已違反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設立目標,但有關單位卻宣稱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當然就不在該聯盟會員名單中,這種說法令人痛心。國家公園設立的目的,在保護自然美景與落實環境生態保育,但墾丁國家公園所呈現的,卻與這種目的南轅北轍,像是啤酒、辣妹、皮夾、射擊、彈珠等,令人匪夷所思。
墾丁的行銷手法五花八門,如春天的吶喊、風鈴季、演唱會,有人形容為「文化大拜拜」,其實墾丁推出來的噱頭還談不上「文化大拜拜」,因為拜拜是從自己的傳統、文化、民俗中孕育而出,但沙灘上的吶喊、街上的叫賣,與墾丁當地的文化無關,鑲有外國原住民圖騰的皮夾,和墾丁有什麼關係?皮夾和春天的吶喊有什麼關係?說穿了只是一種「文化假拜拜」的現象。
其實,這是移植外來的文化元素、強硬插入的主題,是嫁接的、沒有根的,只是一時的潮流,沒有在地性,就無從形成文化,也就是說,墾丁應該重視當地的人文元素,從文化的根找尋經營、提升墾丁的特色,成為有內涵的墾丁。
在墾丁的眾多活動中,唯一讓筆者感到有文化內涵的是「半島藝術節」,因為墾丁位於恒春半島,配合沙雕、赤腹鷹過境,的確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饗宴,這正是符合文化的精神所在,值得大加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