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三歲時,開玩笑問她:「家中錢沒有了怎辦?」她很天真地說:「那就站在ATM前面,它就會吐出錢來了。」在她小小的心靈中,真的認為ATM裡的錢是自己長出來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後來,我發現如今十歲的她,因為在呵護下成長,一點也不珍惜,把新買的數萬元高檔長笛當玩具與同學互打,每進超商立刻找喜歡的玩具,然後抬頭問我:「您今天要買什麼東西給我?」次數多了,我驚覺我的寶貝視父母的供應為理所當然。
如同其他朋友抱怨時下的孩子,會相互比較手機的價值或出國的次數,我們所經歷需自己自食其力完成學業的年代,是這一代孩子所不了解的,他們是被給予物質最豐富、父母培育最用心的新一代台灣之子。
這個警訊,讓我調整我的教育方式,哀嘆過去的辛苦、教訓現代孩子的不知福,只會使親子關係產生裂痕。
我開始帶孩子一同上市場買菜,規畫一餐所需的費用,或是在編列家庭預算,統整家裡整個月各項支出時,讓孩子幫忙整理發票,加總各項收據,這是培養孩子理財概念的第一步,孩子才會了解,原來家中的開銷是這麼龐大。無形中,可減低孩子不體諒父母的負擔,而哭鬧著買不必要的玩具。
我另外幫女兒準備了一本美美的卡通銀行存摺,讓她存入壓歲錢、代勞家事所得等收入,讓她看到錢樹苗從播種到長大的過程。她可決定全部提領去買不需要的玩具,或是累積金額看它長出果實。
看著女兒開心展示存摺中的數字,我們一同蒐集資料、規畫的基金投資計畫也要揚帆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