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舉起槓鈴來鍛鍊肌肉的健力運動,原本是舉重的一部分,後來另外成立組織。實際上,健力雖然和舉重有親戚關係,但無論是舉起槓鈴的方式、重量及器材,都和舉重不同。
台灣健力選手向來在國際有不錯表現,像上屆德國杜伊斯堡世運,中華隊就拿下一銀一銅。
健力分為蹲舉、臥舉、硬舉。在這三種姿勢中,所舉起的重量加總來排定名次,由於每位選手每個姿勢只有三次試舉機會,如何拿捏自己的實力,填寫出賽試舉重量,是門學問,不只鬥力也要鬥智。
蹲舉是指選手站立於槓鈴下方,將槓鈴自架上移到頸部,橫放在肩上,等裁判發出試舉信號,選手便握槓鈴彎曲膝關節成蹲姿,再上舉恢復成立姿,待裁判按鈴完成試舉動作,算是成功試舉,舉起的重量就是成績重量,關鍵在強而有力的腿部肌肉。
臥舉比賽方式,是讓選手躺在長板凳上,兩腳放在地上,裁判發出試舉信號後,選手自架上抬起槓鈴移到胸前,將槓鈴垂直上舉,至手臂完全伸直為止,等裁判按鈴亮燈完成試舉,需要強有力的胸部、手臂和肩部的肌肉力量,才能將槓鈴舉起。
硬舉則是將槓鈴置於地上,選手以兩手握槓,以連續動作將槓鈴從地上舉起,直到身體完全伸直直立為止,包括腿部伸直,軀幹直立,肩膀向後拉緊,待裁判按鈴亮燈判定完成動作之後試舉成功,背部肌肉和極佳的握力是硬舉成功與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