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台北報導】「要達成國際間減碳的具體目標,除了對企業和人民的道德勸說,還要直接傳達氣候環境巨幅變遷的風險訴求。」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黃正忠表示,要讓國人能理解複雜的氣候變遷現勢和國際協定,就要針對不同的對象、用直接明瞭的語言傳達。
針對國際新減碳公約的議題,台達電子基金會在昨天舉行第二次座談會。國際氣候變遷公約牽涉多方利益、特別是國家經濟和企業發展,條文往往篇幅大而複雜。黃正忠認為,大眾不易了解談判語言,所以應轉化成易於理解的用詞,「新議定書的內涵,說穿了就是『活命線』的問題。」
黃正忠指出,氣候變遷相關的「活命線」有二:一是全球平均氣溫何時將上升達二度,二是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何時增至四百五十ppm;至二○五○年
若排碳量只減少二成,就可能有全球氣溫將上升三度、三十樣物種將消失、二十億人面臨水荒,以及大量低地、小島國難民湧入各國等嚴重後果。
黃正忠表示,除了道德勸說,政府也必須對企業界估計使用省電燈泡、綠建築和再生能源對活命線的具體貢獻,以及相關的「低碳商機」大餅何在;對一般民眾則要進一步採風險訴求,明確告知氣候暖化的嚴重性。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則提及立院審議中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不能只空洞地限制企業制排碳量,「調適」的部分也應顧及。謝英士表示,在大部分排碳量都來自國營企業之時,政府部門也應「加速」變革,做為中小企業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