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殺兩孫」悲劇震驚社會,政府宣布動用行政院第二預備金五點四億元,採發放兒少緊急扶助金每人每月三千元、增聘地方社工人員、擴大補助民間團體介入照顧等三項措施,搶救「高風險家庭」。
為人師二十年了,幾乎年年當導師,每年至少要與近五十個家庭互動,我發現,十多年前即使生活再苦,父母都有父母的樣子,至少會把孩子當心肝來疼,會為孩子的教育傷腦筋。
但是我最近遇到的「高風險家庭」明顯增多,繳不起營養午餐費已是司空見慣,不過錢能解決的問題還算小,怕的是有些孩子得天天在失能的家庭(父母婚姻亮紅燈家暴頻繁、家有酗酒毒癮者、家有慢性病患、家人有精神病或自殺傾向等)中生活,不但得不到關愛與照顧,有時還得擔任家庭的照料者,或被當成出氣筒或遭遺棄,這對孩子衝擊很大,學校能力有限,我也覺得無力,除了責任通報外,不知還能給予什麼支援,才能減少家庭失歡兒、受虐兒增加?
難怪去年十大社福新聞,近半數是與兒少保護相關的議題,不管是上報的邱小妹人球案、桃園刺青虐死案,或在陰暗角落未被發現的啜泣小孩,都凸顯家庭崩解下的社會問題。
有人說「窮不要窮教育,苦不要苦孩子,今天不好好疼惜孩子,明天社會就要共同承擔惡果」,或許可以從家庭教育著手,我覺得金門縣政府的作法值得參考,縣府社會局最近發放全職媽媽的補助金,雖然只有三千元,意義卻深遠,代表縣政府重視家庭教育,鼓勵媽媽在家好好帶小孩,給予孩子該有的關愛與學習。
既然生下孩子,就得讓他成為希望,得用時間來陪伴、教育他,家庭是一個人最早的學習場所,也是人格形成最關鍵的場所,常言「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能齊家還談什麼呢?當國家有愈來愈多搖搖欲墜家庭,是不是代表國家社會也搖搖欲墜了呢?用發放扶助金方式,真能解決兒童保護問題、搶救高風險家庭嗎?這些問題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