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藝術家石井勢津子 昨贈「草原景色」鑲嵌台師大 隨視覺角度而變化
【本報台北訊】把藝術科技化的全像術藝術家石井勢津子日前再度來台,昨天將創作彩虹全像作品「草原景色」送給台師大,鑲嵌在該校公館校區綜合館一樓,讓學校師生一同欣賞;石井同目前受聘於台師大擔任客座教授,開授全像藝術導論課程,與學子分享畢生耕耘的全像術藝術心得。
「草原景色」是一幅高八十公分、寬一百五十公分的多彩彩虹全像片,當觀賞者改變視線高低時,全像作品色彩會隨著人的高低位置而產生變化,可看見不同草原景色。
好比不同季節的草原景色,及日出或日落的景色,可以欣賞光線色彩的美,隨著個人心境不同來體驗不同時間與季節變換的草原風光。
石井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全像藝術獨立藝術家,投入全像藝術三十多年。她以全像術產生立體影像的特性進行藝術創作,最擅長運用全像立體影像結合周邊實體,使其變成一件全像裝置藝術作,除平面作品,也將全像藝術帶入公共空間,包括戶外甚至地底。
石井說,自己過去是從學西畫出身,以前拿畫筆作畫,如今只是把畫筆換成全像術使用的攝影機和電腦,不必擔心不懂科技,其實全像術和畫筆也是很相像的。
石井表示,全像藝術需要很高的科技輔助,包括特殊攝影機、創作空間和電腦處理技巧,新手需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她鼓勵學生只要克服對科技的恐懼,就能享受當中的樂趣。
石井說,過去他也不認識全像術,但從接觸全像術後,從此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光」和「陽光」,也從全像術發現了一個彩色世界,更希望更多人也能悠遊全像藝術的領域。
石井勢津子曾在各國際重要期刊和研討會上,發表多篇論文著作,她從一九七八年至二○○六年期間,辦過近三十次聯展,並在法、義、美、德、韓、日等地舉辦十多次個展。
全像術又稱為「立體照相術」。這種技術於一九四八年由Dennis Gabor提出,由於它所呈現的是三度空間立體影像,更接近人的視覺,因此近年來許多藝術家運用全像術進行藝術創作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