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知名作家游乾桂老師,五月十三日於松山工農、六月三日於大安高工,進行「演活自己,演好人生」講座,告訴同學們如何在生命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且能夠演得精采。
如果這個社會有一種人叫「成功者」,我們以前總認為這些人一定就是從小成績優秀、擁有傲人學歷,可是在翻閱大量資料後,你就會發現:不論是歷史或當代的成功者,幾乎都不是這樣來的。
影響中國千年的科舉制度,不曉得有多少人在這條「功名」路上前仆後繼,歷史上總計有八百八十六位狀元,卻沒有哪一位是因為考取狀元而被後人記得。
而文天祥就是這八百多位狀元中的一個,他之所以萬古流芳,是因為他的事蹟與作品,絕對不是因為金榜題名一事。
那麼,到底什麼叫做「成功者」呢?
以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為例,他政大畢業後,曾赴美攻讀碩士學位,他的父親林金生是台灣當時非常知名的政治家,要求他繼續深造,但是林懷民不願意,他只想要做他最熱愛的事酖酖跳舞,為此,林懷民甚至與父親十幾年不來往。
就因為他的堅持,才有今天這個揚名國際的雲門舞集,三十幾年來,雲門儼然已經成為台灣現代舞的代表團體,帶動了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
在人生道路上,林懷民不願意扮演那個念博士的乖孩子,他選擇了自己的志趣、創造了自己的生命。
台灣數一數二的雕刻大師朱銘,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十五歲開始學雕刻的他,把人生五十幾年都花在同一件事上,一輩子的專心致志。如果當初他一直念書下去,也許會變成某一位「朱老師」,而不是「朱銘大師」。
從小成績差強人意的愛因斯坦,靠著關說才能進大學就讀,在當時,誰也沒想到未來這個人會提出一項影響全人類、推翻過去、與眾不同的想法酖酖相對論。
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實驗了一千七百多次才成功,他說,「所謂的天才,是一分天份跟九十九分的努力」,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說這句話。
「非洲之父」史懷哲,三十八歲才從醫學院畢業,因為他大學考不好,幾經轉折才進入歷史系就讀,在這段期間,因為看到許多貧苦的人沒有醫療資源,悲天憫人的他,三十一歲轉而學醫,之後就到非洲去,奉獻了一輩子。
以上這些人之所以在歷史上有一席之地,全都不是因為成績很棒,而是他們都有一件很特別的東西,也可以說是一項最重要的條件,那就是:他們都在演「自己」,而且演得精采。
也許你會問,這些人究竟是憑什麼把自己演活、把人生演好?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專業」,也就是在所屬領域中的無可取代性。而且他們都沒有半途而廢,因為這件他努力追求了一輩子的事,是他的興趣所在。
不要說我現在還小,不知道興趣在哪?在奧地利,一個三歲的小孩子就已經可以立定志向、決定進音樂學院念書。每個人都應該最了解自己,如果對某一件事愛不釋手,在做的時候宛如靈光四射、趣味盎然,那就是你的興趣。
另外,要記得「下功夫」,做什麼事都不要嫌晚,只要持之以恆,雖然也許要等十年、二十年,但一點一滴的累積,總有一天會成功。如果能將興趣變成專長,也變成工作,那麼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將獲得心靈上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