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節能減碳風盛行,愈來愈多商品打著環保、永續等「綠色」旗幟,增加消費者認同感。但消基會調查發現,有些商品打著環保名號,實則只是廣告花招,呼籲消費者認清國內外環保標章,別被廣告手法矇騙。
消基會指出,「綠色洗腦」意指業者將產品形塑為充滿環境關懷的綠色商品,實則卻無環保效益,僅是包裝行銷。
消基會表示,如衛生紙盒上標示「百分之三十為回收成分」,易讓民眾誤以為衛生紙有三成為回收物製成,實際上業者指的卻是紙盒。
部分產品的廣告說法也過於模糊,如「纖維來自符合森林規章的永續管理林地」、「只使用遵循環保高標準的供應商」等,消基會認為,若業者提不出相關來源,難以讓人信服。
坊間塑膠袋上常見印有「可分解」字樣,消基會指出,「可分解」指可裂解為較小的單位,不代表可生物分解,讓塑膠袋在使用後回歸自然。
消基會指出,國內環保認證標章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取得環保署認可的「環保標章」。第二類是由環保署認定符合再生、可回收、低污染等條件開出的證明文件。第三類需通過國內實施的環保驗證項目,如節能標章、省水標章、綠建築標章等,消費者都可多參考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