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兼教務長慧開法師,五月十八日於稻江商職、六月八日於育達家商,暢談「自我成長的生命課題——意義探索與壓力調適」,期待學生能從另一層面看待生命。
時序又進入大考季節,四技二專統測、基測結束沒多久,指考又即將來到,在面臨這些考試時,你是否感到焦躁不安?而在考試過後,又是否感到失落與茫然?面對如雪片般飛來的各種考試,該以何種心態面對?有人說快被它們壓死了,再這樣下去要得憂鬱症了。

文明帶來憂鬱
憂鬱症是一種文明病,精確地說,是一種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特別是高度工商業化、競爭壓力大的社會,容易罹患的一種身心病症。
患者沒有年齡限制,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嚴重到與癌症、愛滋病並列為現代文明世界的三大殺手。
弔詭的是,印度人樂天認命,幾乎沒有得憂鬱症的人,菲律賓人天性樂觀,也很少有人得憂鬱症。反而像日本這樣先進的國家,乃至北歐那些高度文明的福利國家,憂鬱症患者與自殺的比率甚高。
壓力激勵人生
現實生活壓力當然會造成我們身心緊張,而我們常誤以為壓力與緊張都是負面的,其實這是相當錯誤的思維。
在實際生活經驗中,與壓力相伴而來的就是挫折。放眼古今中外,從來不曾有哪個人的一生是從頭到尾一帆風順、毫無壓力與挫折的。
有句拉丁諺語說:「不幸的人切莫灰心,幸福的人可要小心。」沒有壓力的人生是容易懈怠而不易進步的。在壓力磨練下,才能強化自我承擔力;在壓力情境中,才有機會激發內在潛能;在壓力考驗下,才能實際轉化負面情緒為正面力量。
從負向角度看,挫折無疑是人生障礙,然而從樂觀思考角度,反而可以視為心靈成長的階梯;換言之,原本看起來似乎是個障礙,結果反而成為助道的因緣。
徵之諸多實例
《五體不滿足》日本作者乙武洋匡,剛出生時,就被醫生判定「先天性四肢截斷症」,換句話說,他沒有帶著手腳出生。但他喜歡運動,籃球、棒球、桌球、游泳及爬山。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後,還曾擔任TBS電視新聞主播。
另外,《汪洋中之一條船》的鄭豐喜、全身癱瘓的作家杏林子、乞丐囝仔賴東進、在納粹集中營遭到非人待遇的傅朗克、腦性麻痺的輪椅天文物理學家史帝芬‧霍金等人,不但都突破生命的重大挫折與苦難,還開展出燦爛的生命光輝。
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吧!學校有放寒暑假,但成長可沒有,它是無可逃避的課題,生命本身就是一場面對自我的挑戰,壓力與挫折則是人生最好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