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明確目標充實專業技能 第一份工作的學習資源更勝薪資
【記者黃揚明專題報導】鳳凰花開,畢業季節來臨,原是充滿喜悅與感恩時刻,但今年因金融海嘯衝擊引發前所未有的失業潮。值此史上失業率最高、待遇卻更低的時刻,超過十萬大專畢業新鮮人將投入職場,許多人擔心「畢業即失業」,導致延畢、就讀研究所比率增加,勇敢投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究竟該如何面對艱困的職場環境?
根據主計處今年四月統計數據,失業率為百分之五點七六,雖較三月失業率百分之五點八一略低,但仍是高點。且每十個大學畢業生中,就有一人超過一年仍找不到工作,從去年失業至今的大專畢業生多達二萬四千人。
根據一一一一人力銀行調查顯示,今年大學畢業生起薪比去年減少二千元,去年新鮮人平均起薪約為二萬六千一百四十三元,今年企業願給新鮮人的平均起薪則降為二萬四千一百三十三元。
教育部次長呂木琳表示,今年大專院校畢業生共約三十一萬八千人,但扣除繼續升學、延畢、服兵役等因素,經建會預估直接投入職場人數約十五萬人,其中十萬人應可順利求職,約有五萬人求職會遭遇困難,需要政府協助。
勞委會統計處長鄭文淵指出,依往年趨勢,每年六至九月畢業潮會導致失業人口增加約五萬人,失業率會因此攀升零點零五個百分點,但今年職場環境特別惡劣,因此預計六、七月失業率可能逼近百分之六。
勞委會職訓局指出,畢業後順利找到首份正職工作的新鮮人,大多具備共同特質,他們設定了明確目標,清楚知道自己畢業後想做什麼樣的工作,而不會抱著「亂槍打鳥」的心態求職;另一方面,他們在校時期會把握機會充實自我專業技能,或培養第二專長,包括社團活動、工讀、語言或專業證照等。
此外,職訓局指出,「先求有再求好」是新鮮人求職的不變法則,在第一份工作找尋可學習資源,收穫更勝表面薪資福利,尤其在後金融海嘯時代,就業市場競爭激烈,連經歷豐富的職場老鳥覓職都很困難,更何況是職場菜鳥。
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上月來台訪問時曾指出,今年畢業生謀職不易,應培養分析事情、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專業技能愈強,就業機會就愈大,只要找到首份工作,經濟一旦復甦,待遇自然能逐漸增加。
不過,國立與私立大學畢業生對求職壓力感受大不相同。「班上同學幾乎都考上研究所,考不上的就會延畢或去當兵。」考上台大資工所的交通大學應屆畢業生林志瑋,對未來並不徬徨,他認為現在碩士學歷在職場比較有優勢,很多同學大三開始就準備升學,投入職場的比率不高。
台灣大學國企系畢業生蘇婉婷將延畢一年,因為九月她要前往德國擔任一年交換學生,「進入職場後,就沒什麼機會可以休息,因此決定讓自己體驗不同的學習經驗。」
輔仁大學傳播科系畢業生李峻傑則因不景氣,半年前就已決定要延畢一年,他說:「同學半年前陸續開始找工作,但因僧多粥少,大部分求職並不順利。」他希望能在傳播業界工作,雖期待起薪至少能有二萬五至二萬八,但只要有工作機會,其實都願意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