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刻此印是以敦煌供養菩薩像為題材,是一尊隋代菩薩造像,菩薩纖細的手臂,舉起的手姿態優雅,原本菩薩手勢是執柳枝,更改為執含苞的蓮花,完成後刊於《尊謙山房印譜》,並命名「仿隋佛手」。
如今再看這方印,對照「仿隋佛手」的命名,覺得並不恰當,決定改名。
由於是取材自供養菩薩像,改以手執含苞的蓮花,也就是未開敷之蓮花,有一番謙蓄待放的向上力量,象徵初發菩提心,所以這方印更名為「初發心」是十分貼切的。
日前,參加一場書法的國際研討會,討論書法的未來發展:是維持傳統的美學觀,還是要走向現代批判路?兩派人馬爭論不休,各有所據,令人迷惑。直到有人說你們初發心的目的是什麼?聽到這句話真是震聾發聵,引起我內心一陣強烈的激盪。
《華嚴經》有言:「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任何事情的起點,是一切正願的啟始,能攝受一切正願。學習佛法與學習書法是同樣的,初發菩提心是可貴的,但是並不等於就已經成佛了,也要辨別其邪正、真偽,以免誤入歧途,當然還需要經歷三個大無量劫的修行始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