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們大多進入華髮之年,如何養老,是常交換的話題,有些主張住養老院,有些則希望和兒女生活在一起。
那天又舊話重提。一位朋友說,她問過兒子,將來她老了,會不會奉養她?兒子念高中,酷酷地說:「我不回答假設性的問題
!」
另一位朋友的兒子,剛成為社會新鮮人,聽媽媽這麼問,緩緩抬起頭,疑惑地問她:「妳沒有存養老金嗎?」大家又是一陣七嘴八舌。
我在腦海裡翻出了一件陳年往事。爸爸也問過我同樣的問題。「還那麼久,到時候就知道了。」我含糊地回答。
那時候爸爸中過風,糖尿病、心臟病相繼來叩門,雖然才五十出頭,但是步履沉重,心境想必也蒼涼,才會渴望從女兒口中,尋求老來的依靠。當時我還是中學生,老?奉養?距離太遙遠,這個問題令我茫然。
時光慢慢流轉,那句「到時候就知道」,逐漸在心頭發酵,從幽微而趨明朗,而烙印為終生責任。
爸爸晚年,兒女中只有我在身邊,經濟上、生活上,幾乎全靠我打理;送終,以及往生後三十多年來的祭祀,也幾乎由我一肩挑起,當年沒說出口的承諾,我用一生的堅持來證明。我知道,我欠他一句肯定的答案:「我會。」
因此,在媽媽還沒開始擔心自己的晚年之前,就常常環抱她的肩膀,貼在臉頰旁告訴她:「別擔心,有我在。」好讓她安心頤養。現在我懂得愛要及時說出口,不容延宕。爸爸以色身示現,教會我反省、檢討、付出,開啟了我後半生的新旋律。
一個人如果懂得檢視生命經驗,就會像《貧民百萬富翁》裡的Jamal一樣,通過記憶回溯,一段段不尋常的經歷,都會轉化為Q&A的豐潤養料,即使過去是一頁傷痛史,也能帶來正向思考的能量。
生命故事從生命經驗出發,朋友的孩子都還年輕,當父母的倒不必刻意把心情瞄準在一句話上,給他們一點時間修習人生課題吧。但是,孩子們,父母的身體可是不能等太久的。
「不是冤家不聚頭」,親子關係往往糾葛纏繞,心中各有千千結,然而親情就是責任,沒有逃避與放棄的權利,何不讓生命關係用愛來穿梭交織,必會歡喜甘願,愈久愈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