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主計處的資料,失業超過一年以上的大專畢業生,到今年四月已達十萬四千人,即使四月失業率稍有下降,仍有八萬六千人因「太新鮮」持續待業,占失業總數百分之十三點七六,創歷史新高,加上今年的大學畢業生,有人力銀行預估,今年求職可能是史上最難的。
台大昨天畢業典禮,學生、家長紛紛討論就業問題,校長李嗣涔表示,今年遇上金融海嘯,儘管景氣稍有回升,但謀職仍會比以往困難,也有畢業生感嘆:「連台大畢業的招牌,都不一定有用」。
其實何止台大的招牌不管用,碩士、博士的招牌也未必管用。
台大今年有四千七百多名大學生、三千六百多名碩士生、六百三十名博士生畢業,碩士生人數直逼大學生,主因是多年來經濟不景氣,求職不易,許多人只好「延畢」、讀研究所,但即使讀到博士,通過了就學的窄門,仍舊要面對就業窄門的挑戰,未必更容易。
因此,一窩蜂擠研究所窄門的大學畢業生可能要想清楚,碩士、博士學歷是否對就職必然加分?是否應考慮先找到工作「卡位」,再視需要考研究所的在職專班,屆時因為工作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與不足之處,讀研究所也才能更有收穫,學歷也才有加分效果。
其次,以起薪來說,無論是專科、大學或碩士學歷薪資,與去年相較全數下滑,又以碩士下滑幅度最大,證明「學歷貶值」的事實。
今年社會新鮮人的平均起薪僅有兩萬四千一百三十三元,比去年低了兩千零一十元;而百分之二十六的新鮮人預期月薪只有兩萬二到兩萬四千元間,平均期待月薪約兩萬兩千六百元,比去年減少約三千三百五十元,而今年企業主願意給新鮮人的薪水,反而比新鮮人預期的還多一千五百多元。
這實在是個弔詭的現象,社會新鮮人擔心畢業即失業,期望薪資低於企業起薪,只能說是大家怕到了;但也說明,只要能被企業錄取,薪水不會太悲觀。
依筆者經驗,學歷高低或是否出身名校,固然是企業徵人時的考量,但並非完全「招牌」,最重要還是看能力與專業學養夠不夠,求職者應有這個認識,要想辦法加強。
張任先(高雄市/資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