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取出手帕擦擦眼睛,笑著說:「古今至文皆血淚所寫成。今流淚,必至文也。」《京華煙雲》的雋永深情,如涓涓細流的文字長河,環繞著古老中國的人物風土,流淌在天南地北的田野風光,於庚子賠款事件中曾激起浪花,在八年抗戰的漩渦裡深陷苦難。「浮生若夢」的基調,是它輕快流暢的主旋律;「生離死別」的椎心之痛,又為它帶來強烈的人生節奏。
這部大書是從一九三八年的春天起,在美國維蒙特小鎮的松樹林間,一氣呵成的。小木屋外,滿地松針鋪墊成作家的寫作園地。
從中國雜貨店裡買回來的香菇和蝦米,正準備與清燉鰻魚同桌登場。洗鰻魚先要用粗鹽用力擦去魚體表面的黏液,然後用熱水沖洗。將魚切成小段,放些薑絲在鍋裡,加水以文火慢燉。等香噴噴的鰻魚湯煮好了,在魚湯裡加入鹽、胡椒與芫荽,便可上桌了。
三、四塊魚肉在一碗清湯裡,等待著幾滴棕紅色的天津五加皮來提升陣容,到時這碗湯就更加芳香撲鼻了!嗅著美食的氣息,林語堂笑了,下筆寫盡人生百態。
而林太乙回顧當年這道與她父親寫作《京華煙雲》雙雙疊影的美食享受,但覺意猶未盡:「我用湯匙送一口鰻魚進嘴裡,厚厚的魚皮滑嫩無比,魚肉細膩柔潤,湯的表面有兩三點鰻魚皮熬出來的油。我慢慢品嘗才捨得吞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