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經典名句】 不吹毛而求小疵 不洗垢而察難知

文心工作室 |2009.05.29
6197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不逆天理,不傷情;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
──〈大體〉

讀懂名句

不違反自然的道理,不傷害人性;不吹起茸毛尋找小毛病,不洗去污垢詳察隱病;既不把法度隨便擴大,也不把法度任意縮小;法令所有,絕不寬緩,法令所無,絕不苛求。

名句故事

韓非子認為古代能掌握治國根本要領的人,是觀望天地江海,順應高山深谷,不讓私欲拖累身體。把天下的安定寄託在法治上,把事情的是非對錯,輕重賞罰全交託在秤桿上,善惡的賞罰都是公平的。

不違反自然的道理,傷害人民的本性,不吹動茸毛尋找小毛病,不洗去污垢詳察隱病,不任意更動法度,篤守既定不變的道理,順應自然的規律,禍福的產生,完全是因為是否遵循客觀的規則及國家的法度,而不是出於國君主觀的喜愛或憎惡。招致光榮或恥辱的責任,在於自己,而不在於別人,因此「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是身為掌握大權的治國者,所要具備的氣度。

《呂氏春秋》提到:「處大官者,不欲小察小知」,處大官任大事的人,應該掌握大原則大方向,如果「越俎代庖」,執著處理細微末節的事,則是本末倒置。

有一次,漢朝宰相丙吉外出巡視,在前面清道的人與路人打架,並且發生了死傷。丙吉並沒有過問,仍繼續他的行程。隨員心中不以為然。

再往前走,碰到趕牛者,看著農夫所趕的牛吐著舌頭喘得很厲害,丙吉就下車詢問農夫說:「那隻牛已經走了好幾里的路了嗎?」

事後,隨員問丙吉說:「為何百姓死傷的事不聞問,卻關心不重要的事?」

丙吉回答:「百姓與人打架相互爭鬥,那應該是地方官員長安令、京兆尹要去禁止或追捕的事情,我只要檢視考核他們的政績即可,宰相的工作不應該負責這種事。然而現在是早春時節,天氣應該不熱,可是牛沒跑多遠就大汗淋漓,這說明了天時節氣反常,恐怕農事不利,這是季節失調,影響百姓生計的問題,這才是宰相應該負責的領域。」

新說名句

唐太宗為了教導他的兒子高宗怎樣做個好皇帝,撰寫《帝範》一書。書中曾提到明主的任人,如同工匠制範一樣,「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每個人的智慧有短有長,所以說「良匠無棄才,明主無棄士,不能以『一惡而忘其善,不能以一惡而掩其功。』」

《資治通鑑》曾記載:「春秋時代孔子的兒子孔伋曾向衛國國君推薦荀變。並說:『他的才能足以掌管五百輛兵車。』衛國國君說:『我也知道他的才幹。但是苟變以前擔任地方官時,收取稅收時曾吃了百姓兩顆雞蛋。所以我沒有任用他。』孔伋說:『聖人用人,就要像木匠選用木料一樣,取其所長,而棄其所短。現在處於戰國的亂世,更應該積極善用人才,不應該為了兩顆雞蛋而放棄了治國的良才,這樣只是讓鄰國感到痛快而已。』」

周天子封周公之子伯禽於山東魯國,在前往魯國就任時,周公告誡他:「無求備於一人。」即不要求人盡善盡美,盡量發掘他的長處。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懂得用人的領導者,應該要會善用部下的才能,盡量發揮其特長,而不是專挑小過失而抹煞了他人的優點。(商周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