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老人與海》的人,都對海明威語言的簡潔洗鍊留下深刻的印象,曾有記者問海明威,他寫作的秘訣是什麼?海明威答道:「有時候我餓著寫,肚子咕咕直叫;有時候我站著寫,而且只踮著一隻腳;有時候我在寒冬故意穿一件單衣,邊寫邊凍得瑟瑟發抖……這些不愉快的經驗,讓我不得不少寫廢話!」
海明威的答案,究竟是一種帶有禪風的方便法門,還是他想用「吃得苦中苦」來詮釋如何成就至高的文學境界?總之,我們即使照著做也不會成為第二個海明威。
寫作真有秘訣嗎?有個初學者寫信給馬克吐溫,他聽說魚骨頭裡含有大量的磷質,而磷有益於補腦,如果要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作家,他想知道是不是必須吃很多魚才行?他問馬克吐溫:「您是否吃了很多魚,吃的又是哪一種魚?」
馬克吐溫看了來信,這樣回答:「看來,你得吃下一條鯨才成!」
法國作家大仲馬則是另一種典型,他的寫作速度十分驚人,他在將近七十年的生涯裡,號稱著書一千兩百部。有人問他:「當你辛苦地寫了一整天,第二天怎麼還會有精神?」大仲馬回答:「我從沒辛苦過。」「那你如何寫得又快又多?」「不知道,你最好去問泉水,為什麼它總是噴湧不盡!」
大仲馬的自負,讓我想起蘇東坡也有類似的話:「為文當如行雲流水,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蘇東坡對自己的文采也表現出超凡的信心,他自詡駕馭文字功力一流,文思妙想,恰如其分,多一字則冗長,少一字則缺失。看來大作家才華流露,以真性情追求文學之感悟,不必藉助外力,更無所謂的秘訣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