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淨觀中的九想觀,《大智度論》闡述說道:多淫欲的人,令觀九想;(此九相,斷諸煩惱,於滅淫欲最殊勝,為滅淫欲,故說九相);若是不能成就,可觀八背捨;若再不能成就,令觀八勝處;若再不能成就,令觀十一切處;於修觀時,若生怖畏心,令修八念來對治。
這些皆以不淨觀為初門,對治行者淫欲之火。開解脫門,能與四禪八定相應,此為助道因緣。
所謂八背捨,即是:一者內有色相(白骨人)外觀色,(八種色光普照)是背棄欲界、捨初禪境也。二者內無色相外觀色,是背捨二禪境也。三者淨(色光清淨)背捨,即背捨三四禪境。四者虛空處背捨。五者識處背捨。六者不用處(無所有處)背捨。七者非想非非想處背捨。八者滅受想背捨。修此禪者,能於四禪、四無色定背棄不著,而成就出世間法也。
修八背捨之後,觀心已經成熟,這時可以運轉自如,不論淨與不淨,均能隨意破除,從而轉修八勝處了。
此八法所以均名勝處,含有二種意義:一者不論淨與不淨,或五欲之染法,得此觀時,則可隨意能破。二者能善調觀心,譬如乘馬擊賊,非但可破前陣,也能善制其馬,故名勝處。
而八勝處,謂制勝煩惱以引起佛教認識之所依處。即: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即內心有色想,以觀道未增長,若觀多色,恐難攝持,故觀少色;為除內心之色想,藉觀色處之少分,制之而滅欲貪。
(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即觀道漸熟,多觀外色亦無妨,諦觀一死屍乃至十百千萬等死屍,進而戰勝色處之多分。
(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即觀道漸為勝妙,內心已不存色想,更觀色處之少分而制勝。
(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即更同樣制勝色處之多分。
(五)內無色想觀外色青勝處。
(六)內無色想觀外色黃勝處。
(七)內無色想觀外色赤勝處。
(八)內無色想觀外色白勝處。
以上(五)、(六)、(七)、(八)係內心已無色想,更觀外色青、黃、赤、白,並制勝之,以對治欲貪。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