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紅到對岸 又參與印度佛教復興運動 雕塑譗行禪中的佛豃9月底龍城面世
【本報花蓮訊】繼兵馬俑之後,法門寺文化景區成為中國陝西省「第二個世界級文化符號」,其中合十舍利塔與三身佛,出自台灣著名建築大師李祖源與石雕大師詹文魁之手,兩岸宗教藝術合作傳佳話。

儘管從台灣紅到對岸,詹文魁依然低調,他目前正參與印度佛教復興運動,雕塑「行禪中的佛」,也有十七公尺高,目前置放安徽省鑄銅廠,近日內將船運到印度,再陸運接駁至龍城,光是運送時間就得花兩個月左右,九月二十八日安座後,又將是世界級另一鉅作。 (范振和攝)
詹文魁在雕塑佛像前,都會先馨香祝禱、禪坐淨心,因此一刀一鑿如有神助,虔誠所至,尊尊法相莊嚴,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心。
法門寺文化景區自二○○五年動工興建,目前投資人民幣二十多億元,第一期已完工,於本月九日開放,是僧眾朝拜、文化交流、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的綜合文化旅遊景區,被喻為「千載佛家聖地、萬世人文經典」。
法門寺文化景區分佛文化展示區與旅遊服務區,佛文化展示區分佛、法、僧三個部分,呈「品」字形布局,佛區是文化景區的核心,其中安奉佛指舍利的合十舍利塔由建築大師李祖源設計,塔高一百四十八公尺,環塔朝拜廣場可容納十萬人。
法門寺內供奉的三身佛則是花蓮縣籍石雕大師詹文魁的鉅作,報身佛最大尊,高二十三公尺;化身佛居次,十五公尺高;法身佛最小尊,一百五十五公分高,莊嚴的三身佛完工後,已在佛教界再造禮敬風潮。
十年前,詹文魁應惟覺老和尚之邀,在台灣中台禪寺完成二十四尊佛像,技驚全台,二○○二年至二○○六年遠走大陸四川省,在海拔三千零七十七公尺的峨嵋山金頂,雕塑高達四十八公尺、直徑二十一公尺的十方普賢菩薩。
詹文魁說,雕塑十方普賢菩薩所用的銅便重達六百六十公噸,普賢菩薩十個面朝十個方向,坐騎是大象,威儀具足,目前縮小版的佛像安奉吉安鄉他的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