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敦煌報世遺 上億大整修

人間社記者觀璟 |2009.05.14
588觀看次
字級

固原須彌山石窟 開鑿最早約北魏中期 彌勒大坐佛最有名 自然風化現存完整5窟

【人間社記者觀璟綜合外電報導】今年中國政府投資近六千萬元人民幣(近台幣三億元),提升寧夏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水準,僅對須彌山石窟就投資約四千萬元人民幣(近台幣一億二千萬元)用於整治維修,希望世遺申報成功。

說起洞窟,一般常想到「敦煌莫高窟」或「河南龍門石窟」,但從歷史看來,克孜爾千佛洞石窟比敦煌石窟還要早二百年出現(約三至四世紀)。

而梵文意為「寶山」的須彌山石窟,最早開鑿的確切年代已無從稽考,但從石窟形制和造像風格判斷,大約最初開鑿於北魏中晚期,有近一千五百年歷史,被譽為「寧夏敦煌」,名列中國十大石窟、寧夏境內最大的古代遺跡之一,是研究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宗教歷史、科學研究等寶貴實物資料,於二○○六年底被大陸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美國世界歷史遺跡保護基金會公布的二七—二○八年「世界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中國僅有須彌山石窟和上世紀初興建的一批上海老建築名列其中。同時上榜的還有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城市天際線等。由此可見須彌山石窟被舉世重視的程度。

從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便開鑿佛像,經過歷代開鑿,共有一百三十多窟,其中七十多窟雕鑿造像,這些石窟分布在須彌山向東延伸的八座崖面上。但紅砂岩體也容易風化,加之人為破壞,現存有佛像的石窟僅剩二十多個,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的,並集中在石窟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相國寺、桃花洞五個石窟遺址。然而,現存最好的這五個石窟,卻無一倖免的遭到自然風化。

北魏佛教盛行,須彌山自然條件良好,石質適於雕刻,因此成為開鑿石窟的地點,其特有的黃土高原獨特的丹霞自然景觀地貌和悠久歷史、人文景觀及神奇色彩,造就了大佛樓、須彌之光等十餘處精美的自然景觀。

須彌山石窟入口處第五窟內,有最大的佛像,是唐代武則天時期開鑿,高二十點六公尺的露天彌勒佛坐像,儀態安祥,比山西雲岡大佛高七公尺多,也比河南龍門奉先寺盧舍那佛高,是大型石窟造像之一。這裡原有三層挑檐樓遮護,所以俗稱大佛樓,但窟檐早已崩壞,大佛全部露出窟外,於是成了須彌山石窟的有名標記。

第五十一窟開鑿於北周,通稱「須彌之光」。石窟開鑿在一座小山上,將山體整個鑿空,闢出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四個部分,是須彌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窟。窟中七尊六公尺多高的佛像姿態優美,雕工精湛,是典型北周時期佛雕藝術。

如今雖有一些遊客久慕須彌山石窟大名,聽說景區內只有最大的佛像值得一看,因此很多人並不進入,只是路過時站在公路上遠遠看一眼就走了。

寧夏文物考古專家許成說:「須彌山石窟歷經千年,保存完整的文物已不多見。上世紀文物專家曾對石窟做過防風化藥物噴灑試驗,但效果並不理想,文物部門應積極尋找新的有效保護方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