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指功法 承先啟後 琵琶王正平薪傳目標

郭士榛/文‧邱麗玥/攝 |2009.05.03
2243觀看次
字級






王正平除了琵琶專長外,也有興趣研究古箏。

記者邱麗玥攝





鍾佩玲(右)讀北藝大時才師承王正平(左)學琴,王正平對她讚譽有加。
記者邱麗玥攝



知名琵琶演奏家溫金龍和參加電視五燈獎才藝比賽彈琵琶脫穎而出的呂秀齡,都曾是前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王正平的學生,可惜他們兩位都走向流行樂風。但喜歡音樂開創性的王正平認為,國樂走向流行樂,可以讓許多不聽國樂的人開始了解、接觸中國樂器,也是一種推廣國樂的方法。王正平表示,以學傳統樂器的嚴肅態度看,並不贊成學生以此為學習目標,他認為學生學音樂的堅持,是為藝術,不是追求名利。

學琴要勤練才有進步

在國內被譽為琵琶泰斗的王正平,在琵琶教學上早已桃李滿天下,談起薪傳,他說:「就是承先啟後」。王正平指出,大約國小五、六年級時,他讀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盤」就認定一定要學此樂器,後隨香港最有名老師呂培原學習琵琶的「下出輪」指法,王正平也是台灣唯一用「下出輪」演奏的人。

王正平以前常對著得意門生鍾佩玲說,她一定要教出會「下出輪」指法的學生,因為「下出輪」派別消失,會是琵琶藝術中一項損失。王正平表示,一項藝術這樣一代代傳下去,就是承先啟後的傳承。

現任台北市立國樂團彈撥組首席的鍾佩玲,畢業於光仁音樂班,考上台北藝術大學後才師承王正平,王老師對這位學生讚譽有加。

鍾佩玲認為自己可以隨王正平學琴是福氣。鍾佩玲說,早期在學校因手長腳長,被指定彈現已消失的「秦琴」,可是看別人彈琵琶好美,就私下自己學指法。北藝大三年級時師承剛回國的王老師,鍾佩玲學習到的幾乎都是老師作品,學習過程完全沒有障礙,王老師說:怎麼彈都OK。

王正平說,他教學生都是如此,除非學生問題已到他不能忍受的程度才會糾正,只要基本功好,就讓學生隨個性自由發揮,王正平指出,不可能每個學生都是演奏家,但老師有責任教基本觀念,這些不能成為演奏家的學生,可以成為懂音樂的欣賞者。

基礎愈紮實 

金字塔才愈漂亮

對於老師所教的,鍾佩玲有時也會呈現自己的彈法或不一樣的詮釋,像演奏王正平作品「天祭」,鍾佩玲指出,王老師音樂張力很強,文人氣息很重,她努力學習王老師這方面的藝術魅力。但在演奏速度快慢上,王老師因獨奏而隨性,但鍾佩玲是和樂隊一起演出,因此節奏的精準或音樂處理上,會用西方思維方式加入,使音樂更有國際性。

鍾佩玲指出,王老師最偉大之處就是他的音樂容許做各式各樣演出,只要尊重名字及作曲精神,鍾佩玲不否認學習過程是需要模仿,但突破這層後應要有自己的個性風格,「王老師優秀就因為他有個性,藝術沒有個性就沒有存在的目的。」鍾佩玲如是說。

談到傳承「下出輪」指法,鍾佩玲表示,自己學生都已是大學生,早已有固定的彈撥指法,很難更正,若強迫學生練「下出輪」指法,怕將來面對其他老師時會不適應。

王正平說,跟他學琵琶就是要學「下出輪」指法,因為很多曲目都是專為「下出輪」創作的,像「月牙泉之歌」用「下出輪」指法彈出的音色較細膩,彈特別好聽,「上出輪」指法顆粒性重,適合節奏性強的樂曲。王正平說,他還有幾位有潛力的學生,被強迫一定要學「下出輪」指法。

王正平除在校培養科班學生外,也辦國樂研習營、舉辦大師班,請大陸名家、台灣目前演奏家指導,除北部外,中、南部學生也有機會學習,這也是薪傳最大目的。王正平說:「所有藝術不是金字塔,頂尖的當然是最好的,但金字塔的底部基礎要打的愈紮實,金字塔才會愈漂亮,多吸收聽眾來源很重要,音樂不能只有專業,沒有業餘,沒有聽眾,就不會有票房,沒有票房,所有表演藝術就會萎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