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女士今年五十六歲,來門診主訴陰道出血,她已停經四年左右,經內診檢查後確定子宮內出血,即刻於門診進行內膜切片,病理報告為複雜性內膜增生合併細胞異常病變,進一步安排診斷性內膜擴刮術後,病理結果呈現為子宮內膜癌症。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五十五到六十九歲之間,一般在停經後若有陰道出血症狀,約有百分之五至十可能為子宮內膜癌。此外,年紀較大的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較會惡化,預後也較差。
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包括肥胖、多食用紅肉或脂肪的食物、從未生育過的婦女、較晚停經、及初經來得早的婦女、糖尿病、高血壓、賀爾蒙補充、或特殊藥物的使用(例如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e)等。
子宮內膜癌早期有出血及異常分泌物的症狀,可藉由子宮內膜切片化驗而得知異常。治療方式可採單純手術治療、單純放射線治療、合併手術和放射線治療、賀爾蒙(如黃體素或雌性素拮抗劑)、及化學治療等。
一般在診斷確認後,以手術治療為主,如果癌細胞局限於子宮內膜,則全子宮合併卵巢切除,其治療率可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但若屬非常惡性類型的癌細胞,或可能侵犯超過子宮肌肉層,恐癌細胞擴散出子宮,在進行切除子宮後,應合併放射線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更年期婦女,若有異常的子宮出血,常會誤為是停經前的亂經。一般更年期的亂經多半是間隔拉長,有時兩三個月才來一次月經,且經血量逐漸減少,直到月經不再來;但若一個月來兩次以上,或出血持續超過一周,應進一步檢查。即使還未停經的年輕女性長期亂經,也有可能子宮病變造成異常出血。
據研究顯示,多吃綠色蔬菜、新鮮水果、全麥麵包、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低,一般婦女除了每年實施抹片、乳房檢查外,對於高危險因子,尤其是肥胖、未生育、停經晚又使用賀爾蒙補充的婦女,罹患子宮內膜增生或內膜癌機會增高許多,不妨與醫師討論是否加作婦科超音波檢查,以期防範於未然。
(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婦產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