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瑀(左)認為傳承應是行政和擊鼓專業一起教。黃士芸(右)學生時代即和老泉山結緣,加入優劇場。圖/優劇場提供
「黃士芸是優劇場團員公認頭腦最靈活,遇事反應快的一位。」優劇場藝術總監劉若瑀指出,黃士芸性格偏向理智,只要聽人說話就會判斷可行性,自己也會延伸出想法,而一向在山上練鼓修行的優團員,都偏向思想單純,不喜複雜事,凡事喜歡別人都設計好,由他們執行,因此有創意、又有自己想法的黃士芸可以長久待下來並不容易。
大人不在家
年輕人也能自有一套
一向活力十足的劉若瑀,會想到傳承問題,是二○○七年和河南少林武術館合作「禪武不二」時,她需經常跑大陸,當時就請黃士芸和黃焜明(阿努拉)一起訓練團員,但黃士芸還得兼管行政,劉若瑀就告訴團員,「團務方面的事都先問黃士芸,無法解決的事才來問我」,無形間黃士芸一直替代劉若瑀處理團務。
但劉若瑀也認為,一個表演團隊的傳承,不能只是交付行政事務,那樣很快會忘記技術的專業,因此技術面傳承,她帶學生創作表演,由演員到導演、創作者,都必需是階段性的訓練。
因此當劉若瑀忙於「禪武不二」的導演工作時,她也深覺是另一階段責任的開始,就物色可以接棒的人,仔細觀察團員只有黃士芸有著經驗上的成熟風格,所以開始刻意培養她,今年三月景文高校藝術季,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演「暴風地帶」,劉若瑀完全放手讓黃士芸負責。
劉若瑀直接進劇場看表演後,發現大人真不在,團員都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表演中有許多創意點子,及新年齡層的變化,劉若瑀認為是很好的改變:「對年輕人來說,有新的大社會經驗,像是年輕人的興趣,及合乎年輕人的語言,若我一直帶他們會變老化,而沒活力。」
沒有不能完成的事
二○○九年三月八日黃士芸接手景文高校藝術季時,心中很害怕,會砸了劉若瑀招牌,黃士芸表示,當她教這群孩子時,像是有同學做些怪動作,黃士芸會很有耐心教他們做出正確動作,或是轉換方式糾正不對的姿勢,這時才發現自己是運用了劉老師教的方法,原來這些在心中早就存在了。「劉老師以身教讓我學到一件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她心中抱存著沒有不能完成的事」。
黃士芸表示,她在優劇場由擊鼓習藝,到搭舞台,設計舞台,及做人處事的態度和方法,都是一點一滴由劉若瑀身上學到,黃士芸說:「早期劉老師會用嚴厲口吻,近期就很像一個姐姐或朋友般一起討論,在這種情況下,就學得更多,在性格上也因和老師親近,改變許多」。
心平靜氣方能成就世事
大約六年前,有一陣子老團員離開,劉老師找黃士芸當團長助理,那時年輕氣盛,有一次,和新團員間發生意見不和,黃士芸就發了一頓很大的脾氣,心中難過對團員那麼用心,可是他們並不了解。這時劉老師衝過來,堅持要黃士芸立刻道歉,老師如此要求,黃士芸心中再不平衡,也只好照辦,但道歉後的黃士芸,心中滿腹委屈,就一蹶不振。 黃士芸常借故不來上班,第一天劉若瑀准假,可第二天就問為什麼不想上班,黃士芸說:「不知要用什麼態度面對團員」,劉若瑀非常了解黃士芸內心的委屈,告訴她:「這時你更要上班,當你把事件當成不尋常事時,別人就會認為不一樣,可是若你把它當成平常事時,別人也都不覺有事」,聽了劉老師的話,第二天黃士芸硬著頭皮上班,度過這一個大關卡。
黃士芸認為,劉老師教的都是「忍我不能忍的事情」,重點是要看到自己的嗔心,學會什麼叫忍辱,那件事後黃士芸脾氣改了許多,她常跟劉老師說,「你對我真的好嚴,尤其是針對我的個性,好幾次我發脾氣時,老師也不問對錯,就直接希望我道歉」,當時內心有一百個不明白,不過事後回想,這都是給她很大的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