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冰雕藝術,吸引很多的藝術參與,也有近三百萬的觀眾,使冬天的哈爾濱熱鬧非凡,馳名國際,也帶來有形、無形的商機,雖然活動本身並不一定獲利,但哈爾濱不只是一個北國大城市,除了莫斯科、聖彼得堡列於高緯度的首邑外,這個有歷史有資源有活力的都市-哈爾濱,更讓世人刮目相看。
或許來個評估,三百萬人的遊客,三百萬人的消費與感應,究竟有多少產值是有多大,何能計較每兩億人民幣的投資雕冰城,而國際形象與行銷,或許是無可計算的。
的確是歷史名城,處處可見的歐市建築體,日本料理,還有更多的移民風俗,促發哈爾濱無限的進步潛力。
●八
幾乎要抵不住零下二十度的低溫了。兩天的戶外走動,雖然走馬看花,也得半走半跑的完成行程,卻在凍僵的手腳上,揉擦半晌才能活絡筋骨。
這種走在冰窖的經驗,別具滋味。開始探索這個三百多萬人口的大都市,究竟何來,莫非它有極好的生存條件,或是有優質的地理環境?
一片無際原野,是萬物叢生的基礎,四季分明的氣候,可以轉換不同產物栽植、地廣人稀(比例上)適合「闖關來」的冒險精神,較長的冬季冷凍大地,也平穩了思維使人理性。還有松花江河岸的人文孕育,哈爾濱能不好嗎?
看著滿城西方風格的建築,就能了解俄羅斯人的念念不忘,日本人的非分之想,以及猶太人的遷徙,而這一切也都在博物館中重現。百年來,哈爾濱就是四方民族的嚮往之地,它有足夠的資源提供窮人、富人、有心人的應用。
我們參訪了阿城博物館,明白完顏阿骨打的雄才大略,建城立國,是金朝、也是清代的遠祖;看到北方民族的遷徙,了解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道理。這種「吐紅霓之氣者,貴夾風霜之色」或著說「依日月之光者,毋懷雨露之私」,開創者無己無私,是奠定千秋事業的基礎。
兩處已改為博物館的教堂:一是索非亞教堂,如同俄國占地廿年的建設象徵,東正教的建築風格,像童話般詩情,原以為尚有膜拜祈禱者,卻成為參訪資料展覽處,任由遊客指指點點。我看著剝落的彩繪、落出石塊的牆壁,於心不忍時空易容,有種世道何如的感受。
相距不遠的猶太博物館,是展覽猶太人在哈爾濱的歷史所僅存的一處,有趣的是,如此一個呵護外來文化的城市,卻又因外來文化的驅迫,而離開。猶太人的想法又是如何的有秩序有風格?當年二百萬多人的庇護所,而今或有散居世界各地,或有回到以色列祖國。當他們的後代再踏追哈城時,是追憶、還是憑弔,能告慰祖先的,是他們仍然有成就,依序發展的理想。
哈爾濱簡直是萬國同光,除了當下匯集國際資源的投入外,過往的歷史履痕在中央街顯現著輝煌。
俄式建築,四層、六層不變的建景,除了具有新藝術建築元素外,巴黎的粉赭色、鵝黃色、綠色,都具異國情調,使遊客忘了這是哈爾濱,同時有今夕何夕之感。
我趕緊走向松花江,在凍烈的寒風中,迴望夕陽直射的街道,真是落日吐霞,冰肌玉骨臨風唱春晚,銀光彩色望月祈平安,可能吟唱一曲松花江的春天嗎?
(待續)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