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敏銳的天性,對布拉格有著超乎常人的微細觀察,使讀者走在曲折的石板巷弄裡,對作家筆下似虛幻又現實的情境,有著更深切的領會。
泰恩教堂與胡斯銅像
舊城市政廳的廣場邊,那座哥德式建築的泰恩教堂,雙塔尖聳直達天聽,和四周圍繞的小塔尖端,都頂著金球,加上兩塔中間金色聖母像,在陽光下閃耀著金色光芒,成為舊城廣場醒目的地標。這座十四世紀中葉的建築,與波希米亞地區的改革運動有密切關係,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中,成為胡斯派主要的教堂。
教堂前方,高高聳立著一尊巨大的胡斯銅像,四周圍繞著戰神、逃亡者、母親和小孩,突顯出布拉格復興國家的強烈意志。約翰‧胡斯是查理大學的校長,也是自由的象徵。十四、十五世紀時,布拉格住民不滿昏瞶的天主教體制,胡斯挺身批評教會,挑戰教宗的權威,被教廷處以火刑。胡斯被判死刑,激怒了支持者發生暴動,將議員與幾位人士,從市政廳丟出窗外,被稱為「擲窗事件」。
胡斯死後的十年之間,胡斯派繼續為自由人權抗爭,除了宗教改革,還包括農民與地主、捷克人和外族的對抗,為捷克的自由民主精神奠定了深厚基礎。
泰恩教堂上的金色光芒,似乎在宣揚胡斯的理念:
上帝的旨意行在每個人身上。
布拉格城堡與哈維爾
布拉格城堡位於維塔瓦河岸的至高點,城牆內有一座宮殿、三座教堂和一個修道院,外圍更有個名叫赫拉查德尼的城鎮。
皇宮是文藝復興式的建築,加上尖聳華麗的聖維特大教堂,更顯宏偉莊嚴。
城堡歷來是國家最高權力中心和宗教領袖所在地,也是全國的文化重地,一九一八年起,成為共和國總統府。大門口的衛兵,經常吸引遊客上前合照。
城堡後方在白塔與達利波塔之間,有排低矮狹窄的房子,那條小街就是黃金巷,傳說皇室為了煉金而建設,十八世紀時,當做守城衛兵的房舍;十九世紀末,黃金巷成為藝術家聚集地,捷克作家卡夫卡曾住在二十二號。小小的商店裡,賣一些獨具創意的東西,真是一條小而美的巷子。
二次大戰後,捷克脫離納粹統治,獨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民心長期被壓制,使得知識份子群起抗爭,一九七○年代,文學家哈維爾挺身反抗當時的共產黨政權,被判刑入獄五年;出獄後繼續為民主奔走,獲得國內外的廣大支持,形成一股民主風潮,終於在一九八九年引發「絲絨革命」,最後,哈維爾從城堡的陽台挺身而出,成為領袖人物,結束了共黨專制政權。由於革命過程和平柔軟如絲絨,故被稱為「絲絨革命」,哈維爾的革命口號是:愛與真理,終將戰勝謊言與仇恨。
一九九○年六月,捷克舉行第一次民主選舉,哈維爾當選總統,領導捷克走向更開闊的自由民主之路。
布拉格與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是生於布拉格的猶太人,一生熱愛寫作,書中大都在描述人的孤立和疏離,在現實中往往容易迷失路途。如《蛻變》裡描寫在共產統治下的布拉格人,清晨醒來變成蟲,暫時失去記憶,逃離慘淡的現實。這種寫作風格,引發了「存在主義」風潮,卡夫卡因此被稱為存在主義先驅。
卡夫卡白天在保險公司上班,晚上便沉迷於創作,生前默默無聞,大部分作品是死後由朋友馬克思博得幫忙出版的,比較重要的如《蛻變》、《審判》、《城堡》等。
卡夫卡一生都住在布拉格,甚少離開家鄉,有時是在舊城區,有時在猶太區,死後葬在猶太墓園。
住在黃金巷二十二號期間,卡夫卡的創作源源不絕。而這個小巷小屋,也因他而大大出名,來到布拉格的旅客,總不忘走一趟黃金巷,真是「巷不在小,有『文』則名」;如今是一間小小的書店,賣一些精美的卡片、文具等,店裡若有四、五個人,便覺難以轉身。
卡夫卡敏銳的天性,對布拉格有著超乎常人的微細觀察,使讀者走在曲折的石板巷弄裡,對作家筆下似虛幻又現實的情境,有著更深切的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