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一九八○年蘭陵劇坊於第一屆實驗劇場首演戲《貓的天堂》,將於二十三、二十四日新舞臺登場,正式揭開蘭陵三十系列活動序幕。
二○○九年,導演卓明將「紀錄劇場」加入《貓的天堂》中,邀劇場先鋒王墨林與導演現場討論,兩人也將以參與者的身分首次剖析蘭陵與小劇場運動的承轉關係,並以過來人的懺情省思闡述出這段歷史的功與過。畫面上穿插早年鳳飛飛電視演出與豬哥亮餐廳秀的精采片段。
卓明表示,三十年前《貓的天堂》,所有舞者化身成貓兒,表達時而慵懶安靜,時而劍拔弩張貓的社群生態,打破當時以語言為主的劇場表演方式,全場沒有任何台詞,僅僅以「貓語」貫穿全場,堪稱當時實驗與創新的代表作品。
卓明表示,三十年後改變原本僅有舞蹈肢體演出,增加對白與生活化的劇情。
劇中並以爵士、非洲舞等多種舞蹈語彙,舞者不再只是模仿貓的肢體與行為,而轉化為多樣的舞蹈,優美的爵士展現貓兒彼此相愛,氣勢磅礡的非洲舞蹈,表現出貓兒逞凶鬥狠的一面,一場陰暗優柔的戲演動作,奇特的舞蹈與肢體表現出捕貓人的狡詐陰狠與狂亂。
卓明也擴大了戲劇張力,突顯對現代社會的反叛思想。例如將「捕貓人」從原本一人增加為四人,藉以象徵控管機制對社會與創作生命的壓抑與蠻橫;結局更首次嘗試導演與現場觀眾互動,討論自由的真諦,並由觀眾的互動中,決定最後故事的結局,在不斷的對談中所獲得答案,也讓觀眾體驗三十年前蘭陵劇坊集體創作的精神。